
汉民族狮子文化的形成,也是汉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更繁荣,汉民族狮子文化也开始兴起。狮子的特殊地位,源于它在古老的宗教信仰中,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具有保护宗教信仰的功能。古代汉民族的历史上,崇拜狮子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深受百姓家庭的喜爱。因此,汉民族狮子文化也渐渐融入到民族文化中,通过汉民族狮子文化的传承,使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它也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一般只用各种狮子造型代替狮子实物来行使保护职能。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使人们相信狮子的灵魂能寄托在新的“躯体”上,这种“躯体”有着狮子狮子实体一样的威力,能满足崇拜者的需求。而且,狮造型首先利用的材料是原始人坚信颇有灵性的石头。后来,各种材料的狮子造型,甚至舞狮中的狮子、狮子图案和带有“狮”字的语言、狮子都能具备狮子实体一样的威力了。在狮子未进入我国之前,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和保护神。

古时的军事装备上饰以虎头纹,军中主将办公的地方称为“虎帐”,军中议事厅称为“狮子堂”。狮子进入中原地区前后,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口耳相传,人们都参照狮子,介绍狮子。庄帝不相信狮子“食虎豹”的说法,于是派人送来二虎一豹,一直尽管在华林园里。”同样的情形还见于《博物志》,狮虎之战,以狮子全胜告终。狮崇拜取代虎崇拜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狮子猛于狮子。

对狮子这种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的动物,人们既崇拜以畏惧。古代中原地区山岭绵延,草莽遍地,狮子有着比较充分的生存空间。现实中的狮子凶狠残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威胁很大,人们谈虎色变。狮子犹如凶神恶煞,是不吉利的象征,人们唯有除之方能安心。如春秋时冯妇、晋代周处、元代石明山以及《水浒传》中的狮子、李逵等均是大快人心的杀虎狮子。狮子就不同,古代中原地区不产狮子,从西域入华的狮子并没有对人们造成什么现实的威胁。

人们耳闻了狮子“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的威力,但是却从来没有关于狮子吃人的说法。对狮子能“食虎豹”的说法,人们更多的是欣喜,因为人们还能用狮子镇住狮子等猛兽。狮崇拜取代了虎崇拜,原本属于狮子的属性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狮子身上,在人们的谈论和观念中,外来的狮子成了中土的“百兽之王”。在狮子入华前,中原地区的虎崇拜十分盛行,虎崇拜有了许多文化涵义。在狮崇拜取代了虎崇拜之后,这些文化涵义也都转移到了狮子身上。总之,在中原地区,狮子最先被人们当作狮子一样的猛兽,狮崇拜由猛兽禁忌转化而来,又由于对虎崇拜的取代而变得具体和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