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木匠的作用真的是无法替代的,在古时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木匠,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古时候!"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墨子不远千里,从鲁行十日十夜至楚国都城郢,与鲁班和楚王相互辩难,强行说服楚王停止攻宋。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传说锯子也是鲁班所发明,其实依考古学家发现,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鲁班出生前数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就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又名鲁班尺,传说是鲁班发明。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较短为一尺,主要为量度之用;尺翼长短不定,最长为尺柄一倍,主要为量直角、平衡线之用。

《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

"有些事情难以忘怀,并不是因为舍不得,只是因为不想让那些记忆从自己走过的岁月里遗忘,所以我们需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并与有同样经历的人共勉!传说鲁班为楚国的水军发明了"钩"和"拒",当敌军处于劣势时,"钩"能把敌军的船钩住,不让它逃跑;当敌军处于优势时,"拒"能抵挡住敌军的船只,不让它追击。楚军有了钩、拒后,无往不胜,鲁班也无愧为军工专家。

",墨子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鼓励人们相敬、相爱,仁义至上的。"这木鹊还不如一个普通工匠顷刻间削出来的一个车辖,车辖一装在车轴上,车子就可以负重五十石东西;木匠做的东西,有利于人的称为巧,无利于人的只能叫作拙。鲁班曾做云梯助楚国攻宋,墨子前来阻拦出兵,在楚王宫中以衣带为城,以竹片为器,与鲁班相斗,鲁班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最终鲁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弃攻宋。

俗话"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可不是山东的那个泰山,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

有一回,他到采石矶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低劣。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唯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鲁班被后人称之为“祖师爷”,因为他的出现带动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他做出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取而代之的,相反我们应该永远尊重他,敬仰他,钦佩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