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肖像雕塑的审美趋势与原则是中国雕塑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中国的肖像雕塑审美一直是稳定的,有着自己的原则。“神形兼备”是我国肖像雕塑创作最为基本的审美准则,同时也是方法论,中国的肖像雕塑家都知道“神形兼备”,其主要内容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对象时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统一。作为方法,则要求雕塑家充分掌握人物对象的生活资料,对其形与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消化,最终升华出对象形与神的个性特征,然后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这文作者认为这百分之百的忠于对象的“形神兼备”对肖像创作是不够的,它的危险之出在于完全把作者置于忠实与对象的镜子式地位,其作品尝尝表现出作者的非存在性。在忠实于对象的“形神兼备”前提下的另一种“形神兼备”,即作者创作个性的“形神兼备”,也就是说“形神兼备”应该同时涵盖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倡导肖像创作艺术家个性的自觉展现是中国肖像雕塑走出“旧”的困境措施之一。

在此提出创作个性并不否定中国好的肖像雕塑作品具有艺术家个性的现实,特别是一大批从事纪念性肖像创作的资深雕塑家,其作品都能展现出各自不同于他人的艺术个性。但笔者认为,从总的中国肖像雕塑现状来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肖像创作中需要进一步觉醒。凡西方雕塑大师的肖像作品所展示得艺术自身的艺术个性是显而易见的。来开朗基罗的《收租院》并不缺少作者形体雄伟的一贯特点,以及他英雄式审美价值的一贯取向;乌东的所有肖像作品不管反映对象个性及造型角度多么不一样,但并不失他个人那种严谨、深邃及华贵的艺术风格;我们再看罗丹,从他的肖像作品《达鲁》、《雨果》、《法尔尼埃》到《巴尔扎克》,不管进行怎样的演变,罗丹的那种特有的塑造方式与光影追求是明显的;

爱泼斯坦的那种表面的锁碎的塑造肌理一直展现在他各种不同的肖像作品之中;属于艺术家自己的“形与神”,在肖像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它受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左右。这种创作主体的“形与神”的展示,也许是艺术家研究和表达对象的独特方法,或者是特殊角度;也许是艺术家所惯用的独特塑造语言,或者是个性化形体语言;历史上每一次对人性的角度独特的关怀都会导致艺术的一次大变革。

我们提倡关怀他人之时又关怀自己,同样,在关怀自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关怀他人。首先,肖像雕塑要体现被表现者的精神特征,以及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其高贵的气质与魅力。其次,肖像雕塑要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的特点,体现出中国雕塑审美的规范性。最后,肖像雕塑要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比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风格,以及象征着中国文化的象征元素等。总之,中国肖像雕塑的审美趋势与原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但也有一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