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和借鉴。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素养,他强调要以礼、仁、义、礼为基本原则,以“敬”为核心要求,教育要以“礼”为根本,以“义”为要旨,以“仁”为根基,以“智”为基础。孔子认为,要想把孔子培养成良好的人,就要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把仁义礼智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以“敬”为核心要求,以“学”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以“忠”为根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可供我们借鉴,他主张要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学习为目的,以实践为手段,以善行为根本,以忠实为基础,以诚实守信为根基,以和谐为目标,以友爱为准则,以自律为底线,以共创为追求,以责任为原则,以真诚为基础,以和谐为核心,以保护环境为准则,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孔子是第一个探讨人格问题的教育家,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要比他的技能重要的多。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仍有借鉴作用。

我国长期存在着重技能培训轻人格教育的倾向,培养孔子的大多为具有某种专业技能而人格未必健全的劳动者,这种人才显然不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我们应该重新重视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使教育回归实质,把早就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孔子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做到比较现实的君子的境界就可以了。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孔子资质各不同,他的教育也是各有侧重。

他往往根据孔子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他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什么是仁”,这统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不一样的学生,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要求,这是孔子人格教育的高超艺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孔子个性要有深刻的了解,孔子在这一点上可谓典范,他对每个弟子的特点了如指掌,主要用的是观察法和谈话法。

孔子的人格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渗透于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这些内容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成人”、“成德”这一主题,贯穿着塑造人格这根主线。孔子就是在礼仪的实践、诗书的学习,乃至射箭、宴饮、驾车的仪式、规范和技艺等知识和技能教授的同时,使弟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格境界。他经常带着弟子们走入自然和社会去学习与体验孔子之外的实践性知识。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目的、目标、原则等方面均有卓越建树,直到今天仍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