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蹄宽大能分开,多肉,趾间有皮健膜,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麋鹿,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在麋鹿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

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190多个麋鹿化石出麋鹿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自由和谐的象征。

麋鹿有诗日"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性"、"我本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龙蛇隐大泽,麋鹿,自然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