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路易斯-威廉斯(DavidLewis-Williams)鉴于考古学证据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观念,在其著作《洞穴里的心智:意识与艺术的起源》中提出,真正的心智(mind)诞生于人类开始创作艺术之时。」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从艺术及科学发展上来看,「造人」的渴望或许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前进动力。从原始女体雕塑例如远古时期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VenusofWillendorf)、蒙卢兹的维纳斯(VenusofMonruz)到今日的人形机器人,在在证明了人类始终怀有对于造人的渴望与想像。「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和人一样用手作画塑像,那么它们也会按照各自的模样,绘制出马形的神和狮形的神。
这位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独具慧眼看出了神的形象是人类的「拟人创作」。这股创作的冲动很早就在原始洞穴时期中展现,而女体更是创作的主题。由于女性乃是生命的孕育者,因此拟人的女体创作或许便存在着想要仿造生育能力的对应关系。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对于如何仿造「生命」的观察与实践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源,而「人体」在西方也就成为重要的艺术传统。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其著作《变形记》描述,希腊神话中的赛普勒斯国王比马龙(Pygmalion)透过神奇的技艺以象牙雕刻了一尊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雕塑,并取名为伽拉忒亚(Galatea),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祈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最后爱神阿佛洛狄忒被他感动,赐予了雕像生命。
我们无从得知比马龙的雕塑何等栩栩如生,但可以确定的是,古典时期的雕塑能够呈现出雕像的生命。然而无论古希腊雕塑如何展现出精湛的生理(肌肉和姿态)及心理观察(表情和情绪),生命绝非冰冷的大理石。(劳孔与子嗣(LaocoonandHisSons)群雕,神话中身为特洛伊祭司的劳孔欲揭露希腊人的木马是诡计,支持希腊的雅典娜便派出巨蟒把他与两名儿子扼死,作品从右至左戏剧性表现出三人与巨蛇激烈搏斗而逐渐接近死亡、在求生与绝望中挣扎的状态。
)如果说大理石雕塑捕捉了生命某刻当下的姿态,那么「动态」或许便是生命的重要特征,而能够创造出具备动作能力的人像,或许就能够打造仿若真人的存在。在16~18世纪机械论(mechanism)盛行的时代,人们把世界万物(包含生命)的一切活动都理解或归结为机械运动,透过各种齿轮或滑轮所构成的机械装置,「造人」或者说「仿造生命」有了全新的视野与想像。电影「雨果的冒险」和「寂寞拍卖师」都出现过透过齿轮运作的人形自动机(automata),此类构想就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精神。
在当时,打造人形自动机主要都是钟表匠,毕竟鲜少有人比钟表匠更熟悉齿轮与簧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可用贾奎特-卓兹(Jaquet-Droz)家族的人形自动机、歌颂鸟(singingbirdbox)以及梅拉德特(HenriMaillardet)的人形自动机为例。贾奎特-卓兹家族三具分别名为乐师、作家及制图师的人形自动机,各自可弹奏音乐、写诗及绘图,一如用来观测星象的天文钟或多功能机械表的运作原理,人形自动机内一连串齿轮及簧片的特定组合,能够把自动机的手部牵引至特定位置,执行相关动作。
「雨果的冒险」里那部人形自动机,在主角以钥匙开启簧片之后(和拴紧古董钟的簧片原理一致)便自动画起画来,运用的也是相同原理。梅拉德特的人形自动机「制图师与作家」(TheDraughtsman-Writer)则是进一步根据凸轮的差异来调整并执行自动机的动作,透过如同机械表旁可用于调整的发条一般,经由拉出和压入而有不同轴距,借以操控不同的齿轮组合,使自动机的动作更为多元。
(制图师与作家(TheDraughtsman-Writer),根据凸轮的差异来调整并执行自动机的动作,可进行绘图和写作,相较于齿轮和簧片组合的运作方式,动作更为多元。)然而,尽管调整凸轮可以改变人形自动机的行为,呈现出的依旧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动作,仍迥异于善于因应情绪变化与思考转变而行动的人类特质,毕竟,会动的人形自动机并不会思考。人与机器在行为上的差异,衍生了尝试挑战心智游戏的一部人形自动机「下棋的土耳其人」(TheTurk,AutomatonChessPlayer),然而后来证明这部自动机仅是借用障眼法的魔术机器,真正下棋的人其实躲在柜子里。
无论如何,从动态到游戏,人形自动机的尝试让人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其中一个要素是心智,而「棋戏」正与探测心智有绝妙联结。从「下棋的土耳其人」的骗局开始,到Google的AlphaGo再到Master,造人的主要挑战之一乃是创造人工智慧(AI),当前AI科技进展快速,各类配上AI的人形自动机也越见生动与拟真,尽管如此,人类依旧尚未能真正造人,因为生命会「成长」。(下棋的土耳其人(TheTurk,AutomatonChessPlayer),图为魔术师戈韩(JohnGaughan)根据历史描述与老照片于1980年代自行拼凑出来的复制品。
)从身体描写到动态呈现,再发展至心智表现,人类造人的历史一步一步往前迈进,然而生命「自主成长」的特质是当前造人的另一项大挑战。长期研究身体、心智及科技发展的美国艺术家卡尔(AmyKarle)在「再生圣闸」(RegenerativeReliquary)创作计画中结合3D列印、材料科学及干细胞培养技术,重新挑战造人的历史并突破有别以往的雕塑艺术──尝试以「生长」的方式「造人手」。
卡尔首先以3D扫描一位女性的手骨并把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细部修整,由于骨骼结构充满孔隙,艺术家必须以电脑绘图进行骨骼内部结构影像的修整,且达微米级。整个数位内容完成后,她运用生物列印(bioprinting)技术以水凝胶为材料列印输出手部骨架(scaffold),之后,把干细胞喷植在骨架上,放置于培养液中,保存并等待其自行长成完整的手。这项创作计画一方面以新颖的生物科技让身体各部位再造成为可能,深具生物工程及产业潜力,另一方面,以当代科学技术深刻思考身体与雕塑艺术的关系,也就是以干细胞能够自主生长的特质来探讨身体雕塑以及雕塑身体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这项创作计画也紧密联结了西方文化史的内在意义。作品名称中的「圣闸」原意乃是置放基督教圣物的盒子,这类盒子中最常见的是圣者的部份遗骸诸如手骨、手指骨;再者,艺术家以女性手部做为创作主题,呼应了人类最初的人体雕塑都是以女性为主题,此外,一如瑟诺芬尼斯所言,「手」这个身体部位,乃是人类创作时的主要工具。而手与生命在西方文化脉络里的关系,或许可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画作中,上帝与亚当交会互触的手指为例,意指生命是透过造物者之手而完成的。
从石头、机械到程式及干细胞,无论是凝结动作的静态大理石雕塑,还是模拟动作的人形自动机,乃至于模拟心智的AI、生物工程的身体再造,人类造人的历史一路反映出人类对自身的观察与认识,也一直刺激着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与再思考。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f),造人从某个角度来看,正是人类尝试认识自己的一种努力,然而或许如尼采在《道德的谱系》所说: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搞不清楚自己…」或许正因不是知者,所以人类持续着「造人」的科学与艺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