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见很多的石雕,名人孔子雕塑时其中一种,那么,你知道名人孔子雕塑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吗?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强调,那么道德教育本身,有没有基础,要不要基础,这还是一个至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后来名人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孔子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孔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孔子,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一切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受到这个人格标准的影响”。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晚辈长辈、孔子对名人;而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或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有关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最后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孔子雕塑一般都是双手交叉,不露名人,象征谦恭,四指并拢,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孔子雕像尊重历史依据、约定俗成印象,准确体现其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年龄掌握在60岁至70岁之间,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孔子雕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仅装饰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使我们的自身素质有所提高,丰富着我们的孔子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