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代起,中国人便将诸多精神意志寄托于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中去,而此种精神文化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但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到内地,许多年轻人已经对此不甚理解。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中国雕塑可以分为古代雕塑、近代雕塑以及当代雕塑。

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古代雕塑以各种形式表现了柔美飘忽、轻盈虚缈之动。

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中国古代雕塑中的许多供养人像。

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我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已是难得的古代雕塑的艺术批评。

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我厂拥有多款蒙古族古代雕塑模具。

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感受到的是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但仍然不能忘记先人留给后世的优秀文化,这样才是一个完整而强大的民族。在这些雕塑的表现中……同样的错误在延续:艺术家简单的思维理解来拷贝裸体和研究古代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