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寺庙前放的是狮子而不是老虎

中国寺庙建筑特色是色彩华丽丰富,雕工精致繁复。
Date: 2021-11-04 09:19:04 | View: 126

为何寺庙前放的是狮子而不是老虎

尤其结合精湛的彩绘、雕刻、剪黏技巧,色彩丰富饱满,雕工精巧纹理清晰,流露民族习性,处处散发着生活的喜悦,信仰的虔诚与文化的特色。一提到庙宇建筑必定要认识其最精华的装饰艺术部分,从檐饰、窗棂、墙堵、老虎、梁枋以至于爪筒、斗拱、雀替甚至于庙顶剪黏人物、吉祥走兽.…中国建筑大都以木、砖、土、石为材料,因其方便就地取材,有些坚硬细密,适合精雕细琢;台湾目前的庙宇多属于大陆南方系统,在这系统中特重精雕细琢繁琐装饰的功夫。

公园动物老虎石雕1

狮子的造型或威猛、或雄壮、或神奇、或逗趣、或写实,甚至卡通化的造型等在庙宇中均独树一格,流传悠久,充满着浪漫的想像。石狮通常位于寺庙(或关府、宅第)的院落、大门、狮子、围墙,或狮子夹柱、陵墓望柱,甚至陵寝神道。设置的作用乃在固定门臼、避邪镇宅、威赫气势、欢迎访客、吉庆团圆、财源不断等兼顾实用及象征之意。以其基座承托门轴、门柱与门栏,加强门板开启与合闭的稳定性,并避免木料接触地面而具有防潮、防朽的作用,可见祖先是多么聪明!

大理石老虎下山景观动物石雕

两座石狮的躯体都略弯而向门内扭转,呈现相望拱卫的老虎;如此公、狮子相拱相迎,幼子相随,有些小狮总计有五六只之多,真是一幅「天伦之乐」的图像呢!配合石狮所在空间尺度的不同,雕造躯体的大小与多寡也有不同,总是要达到调和均衡之美。庙埕宽广,大石狮衬托庙宇宏伟的气势,威猛刚强,稳重如山。小石狮虽然雄壮而不失纤柔,也会眨眨眼,吐吐舌头,调皮捣蛋模样,人见人爱。望柱狭长,小石狮居高望远而数多即美,依然俯视低吼不失威武架势。

公园景观老虎鞋玻璃钢仿铜雕塑

如石狮所踩之镂空雕出彩球及其球内小珠与含于口中之石珠。特色在于亦庄亦谐的面部表现,有尖鼻竖耳、毛发突出、咆哮怒吼状。有表现身上卷曲流畅的鬃毛线条,优美细致,玲珑剔透。有颈间佩饰项圈流苏与浑圆铃铛,表示温驯、受人制伏的喻意。立姿者前脚提起,下方饰以狮子飘扬、绣球滚动或幼狮嬉戏,而以后脚承受全身重量,由于身躯拉长硬挺,故多立于三川门。蹲姿者前脚着地、引身向前,一副傲视来人、雄据一方的模样,故多独立庭院之中。

玻璃钢卡通老虎雕塑

对于石狮的雕造,其特征由清代早期的柔顺而至近代渐显夸张,在温和中不失刚武而渐至威赫凶猛,在简洁拙趣中而渐呈细腻繁复。再来,以石狮性器雕造而言,由从前含蓄性的不刻变成今日写实性的夸大,忠实地反映现代「解放」自由的风气。时代演变,文化差异,审美观不同,影响匠师手艺塑造作品流风,而作品流风亦默默引导世俗审美观念。文物印证史实,史实造就文物,两者以双向互动牵引着,即可验证。所谓「老虎一吼,万兽俱惊」,狮子乃是万兽之王,一般庙宇都不可少有一对石雕的狮子以为避邪物。

晚霞红动物老虎石雕

代表威严、至尊,具驱邪除煞的神灵造型,守护庙宇,镇卫庙基,合境平安。一般庙宇所雕刻之石狮,通常雕成脚踏绣球,嘴里含球。除显现雕技精湛外,也表示登庙的人对石狮的巴结,以祈「求」进入。狮像有公母之分,以外型来分较为困难,传统至今皆未写实,不分公母都以狮子造型为之,但通常狮子颈佩项圈与铃铛,比较威武雄壮,张口怒视,注视过往人群;古代老虎多闭口,其足下雕刻幼狮一只或数只,则显温柔情深,备具中国女子美德之仪态。

老虎滩老虎雕塑

公母石狮各司其职,共卫庙宇,除显雄壮之势,亦显祥和之象。下次您进入庙门前,不可不先仔细欣赏石狮雕造与材质之美,它不只令人油生怀古幽情,隐含的象征意义,也传达着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与艺术的精华。老虎是万兽之王,代表威严、至尊,具驱邪除煞的神灵造型。一般庙宇都有雕刻石狮像于庙前以守护庙宇、镇卫庙基。庙埕雕塑大型石狮一对及于庙门前雕塑中型石狮数对守护庙门并兼表石刻艺术精美。一般庙宇所雕刻之石狮,通常雕成脚踏绣球及在嘴里含球。

广场小布老虎铜雕

嘴里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示登庙的人对石狮的巴结,以祈「求」进入。狮像有公母之分,以外型来分较为困难,但通常狮子颈佩颈圈与铃铛比较威武雄壮,老虎则足下雕刻幼狮一只,则显温柔情深。中国建筑以木、砖、土、石为材料,不但坚固亦有丰富的雕琢彩绘及象征涵义。寺庙门口常见的石狮子,就是具备了实用与象征的装饰物。根据考证,老虎原来是从西亚传入中原的,古代称为「狻猊」。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狮子国传入所以才称为「狮子」。寺庙或衙署的门前通常都置放石狮一对,左边是老虎,右边是雌狮。

卧姿晚霞红老虎石雕

狮子也被认为具有辟邪的效用,这可能与汉魏六朝盛行辟邪趋福有关。南朝的贵族墓前有一种「翼狮」,这种肩上长着狮子的狮子,在古代埃及及西亚诸国很普遍,人们将它安置在陵墓前,以守护地下的亡魂。台南大天后宫、鹿港龙山寺等都有独立的狮座,上面安置巨大的石狮。台湾石狮的造形源于闽粤但闽粤也没有狮子,所以狮子的造形很特殊,有点像松狮狗或北京狗,与西亚一带的狮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与中国北方的石狮也不尽相同。大体上鼻子特别大,俗称「好鼻狮」,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线条优美。为了表示是经过驯服的狮子,脖子上还系着颈圈和小铃铛。狮子形貌威猛,因此在我们的民间都借用做为辟邪镇宅的物品,通常在庙宇的三川殿中门会摆放石狮,但也有摆放石鼓的,若是摆放石狮,老虎位置在左,微微张开的嘴里有颗活动的珠子,相当的雄壮威武;

晚霞红虎啸老虎动物石雕

两只石狮的身体微微弯曲而且向门内扭转,老虎狮子相望,似乎有欢迎的意味。原来是引申含意是「赐(狮)求(球)」,老虎戏小狮是一大一小狮子,则引申含意为「太师(大狮)少师(小狮)」,太师、太傅、太保在以前称为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称为合称为三少,这些正象征着官禄代代相传之意。雕刻方式有圆雕与透雕两种,前者表现浑厚、稳重与扎实的风格;后者表现繁复、镂空与花俏的风格,不论是圆雕或透豁都以犀利的雕工取胜。

公园园林虎啸老虎铜雕摆件

在每一座庙的前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把守着三川步口,借助它的威猛,驱邪止厄,迎吉纳福。自古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被反映在建筑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所以啰!以神明的方位来看,我们就能很清楚的辨别公母,才不会「狮」之毫厘,差以千里唷!想要知道狮子的年代,看建材,观造型,掐指一算,狮子有多老,都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一般来说,用青斗石、花岗岩或砂岩建造的石狮分别是清代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石狮的嘴型则随着时代的演进,起了微妙的变化,清代早期的老虎很含蓄,不随便开口,后来,老虎意识抬头,母狮的嘴型逐渐张大,到近代更成了河东狮吼,女权抬头,连狮子也疯狂!

台湾是一个宗教信仰极度自由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宗教信仰极度多耴的地区,因此由宗教所产生出来的宗教文化也就非常丰富,而宗教的艺术也十分精彩迷人,从寺庙的建筑到狮子的雕刻,以及一些祭祀物品等,在在都闪耀着艺术的光采,呈现着多彩多姿的民间特色。寺庙是蕴藏宗教艺术文物最丰富的地方,那庙前的石狮子、狮子、庙檐上的交趾陶,剪粘、庙壁上的彩绘或雕琢,都是出自艺师巧匠的手,所以每一样东西都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石老虎是我们最常见的东西,寺庙庙前的守卫石狮俱做坐姿,造型通常是嘴宽大而裂开,老虎圆而且突出,鼻子厚厚的,脸短短的而且扁扁的,头上的毛和须毛成旋转状,尾巴一卷卷的贴在背上,抬头挺胸,虎视耽耽的十分威武,狮子的造型也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异,如古代老虎多闭嘴,至清代中叶始渐出现开嘴的,寺庙口两边的石狮子都是一公一母的;左边是老虎,脚踩老虎或一串钱,右边是老虎,脚旁有小石狮相伴。石狮的造形大都矮小肥胖,有的口含石珠,有的张口獠牙。台湾的石狮大部份是采用青斗石、花冈岩或本地产狮子石雕成,部份是水泥洗石子塑造的,不论何种质材,它是吉祥荣耀的象征,具有守卫与驱邪止煞之功能。

中国人在庙宇或住宅门口摆放石狮子,目的和贴门神一样,也是为了驱邪避祟。但开始的时候,守卫在门口的是狮子,因为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甚至可以吞食鬼魅。而狮子一直要等到汉代的东汉章帝元和元年(西元84年)才由安息国进贡入中国。到了佛教传入中国,由于老虎在佛教中很有地位,不但具有制服邪门歪道的能力,而且还把狮吼当成宣扬佛法的象征,狮子便渐渐取代老虎百兽之王的地位。加上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各地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大多刻上老虎力士与老虎来护法,结果,狮子就这样渐渐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了!

中国建筑门口的石狮子通常是一公一母,公的脚踏绣球,母的身旁依偎着一头小狮子。但是,公老虎的长相相似,连母狮也有鬃毛,与现实不符。这很可能是中国不产狮子,唯一可能看见的狮子都是邻国进贡而来,饲养在皇宫的花园内,一般人看到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艺术家只好凭空想像出狮子的样子啰!因此,公老虎长得差不多,甚至长得像狮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