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礼”。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的基础,它可以调整国家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使社会发展和进步。他认为,礼仪应当以尊重人为前提,以谦虚、宽容的态度来处理社会关系,而不是把人当作物品。

另一方面,孔子也认为乐乐是礼仪的一部分,他认为乐乐可以增进友谊,促进和谐,消除社会矛盾。总之,孔子的礼乐思想为社会规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友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艺术,这就是快乐、乐趣: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行为规范,就是我们的行为职业当中所遵守的“礼”。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是把“礼”和“乐“两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礼乐思想”。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就是“礼乐思想”。这种“礼乐思想”最早提出,最早把它系统化,就是孔子的功劳。

在孔子以前,“礼”和“乐”都受到重视,但是这两者还是分开来讲,谈礼光谈礼,谈乐光谈乐,两者分开。到了孔子之后,把“礼”和“乐”这两者统一起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成为“礼乐思想”。孔子在《论语》当中,不断的提到“礼乐”、“闻之于礼乐,节之于礼乐”等等。

我们要谈孔子的美学思想就要从他快乐的人生态度看到他的“礼乐思想”。他的美学思想就是以“礼乐”为中心讲出来的,涵盖着文学艺术。作为“礼乐”,我们简单地讲,就是简明化的这种“礼乐”。孔子的礼乐思想由于强调国家大事,要以国家的规范为规范,所以它就要求文学艺术要有一定的标准。

孔子一生都是为了树立这个标准,在文学艺术方面他表现为一个是删诗,一个是删乐。为什么古代的名著《诗经》,他要重新加以筛选,从几千首当中选出305首?他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删乐,就是对音乐加以筛选,他也有一个标准,真正的目的是把雅、颂树为标准,要反对非雅、颂的东西。

孔子删诗就是以礼为标准,删乐也是以礼为标准,符合雅、颂的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