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中国的苏秦、商朝等朝代就开始建造公园,用于放置祭祀、庆祝活动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公园不断演变,在汉朝初期出现了著名的“汉阳公园”,后来在唐朝时期,更是以园林艺术为中心,将公园建设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并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近代,中国公园开始出现更多的类型,如植物园、动物园、水上公园等,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根据有关记载,我国的古典园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比如在奴隶社会的周朝,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如果说,古典园林具明显的私人占有性,不管是皇家园林或是私家园林,无不都是帝王、封建文人,士大夫等避暑、听政、居住、游乐等专用,而公园虽然前面加了“公”字,但字也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而建造的。

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我国开设了租界,同时为了满足他们在中国土地寻欢作乐的要求,为了满足殖民者少数人的游乐活动,把欧洲式的公园传到了我国,这其中上海可以说是殖民地公园建立较早较多的地方。1868年建造的“公花园”是最早的一个,殖民者规定华人与狗不被入内,这一方同说明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明目张胆的侮辱,也说明“公园”在当时并不“姓公”。

1906年,在无锡、金匮两县乡绅俞仲等筹资建“锡金公花园”,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园之一了。辛亥革命后扩建,定名为“城中公园”,该公园的布置特点多建筑无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是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而建的,这与上海早期的公园有着明显的差别,虽都叫公园,但是内容和特点显然是不同的。我国公园的产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结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公园的最初阶段,还是形成具我国特点的公园,可以说在南方者最具有代表性。

今天,中国的公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拥有大量的国家公园,而且各种类型的公园也在不断增加,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公园无疑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