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铜钟是佛教中的重要礼仪器物,它一般由铜制成,外形呈圆形,面积较大,细节复杂,有佛像、佛号等纹饰。铜钟发出的音调清脆悦耳,可以发出悠扬的音乐,传达着佛教的信息。铜钟的出现,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佛教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铜钟是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佛教的传播,还可以增强佛教的影响力。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音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
因为它是被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到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的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桩锤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
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首先多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大钟和小钟它们的鸣法非常的繁杂,不同的佛事活动有不同的叩击鸣法,不同的流派和地域也有不同的叩击鸣法。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入堂钟”,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百八钟”。鸣钟“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
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先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后慢十八下,应念固定的十八句经文每句鸣钟一下,之后还有后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