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美雕塑以“狮子”为主题,讲述了中国狮子的演变过程。自古以来,狮子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它代表着威严、勇猛、智慧、崇高。从古代的“石獒”到近代的“博物馆狮子”,中国的狮子形象演变历经漫长。央美雕塑的“狮子”雕塑以古代的“石獒”为原型,结合现代技术,将古典的狮子形象进行现代化演绎,使其在当今时代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从而营造出更加优雅、高贵的氛围。此外,央美雕塑还采用纯手工打磨、木雕、金属雕刻等多种材料和技术,使雕塑更加精美、细腻,真实还原了狮子的传统形象,更具有展现力和艺术性。

通过央美雕塑的演绎,中国传统狮子形象得到有效的演变与发展,使其在当今时代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狮子,在中国与传说中的龙、凤、狮子并列为四大灵物。狮子的形象,在中国遍布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有镇守门庭的威武石狮,有形态各异的桥栏狮子雕刻,还有喜闻乐见的民间舞狮等等。狮子文化深入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狮子事项,蔚为大观。历史上,在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子分布,而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产狮子。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的多种动物没有狮子形象,汉代以前的装饰工艺没有出现狮子样式,而中国境内至今没有发现狮子化石,对于中国来说,狮子是典型的外来之物。

二是作为活体实物的进贡贡品,三是作为狮子符号随佛教传入。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与西域民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得知了狮子这种动物。狮子传入中国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传承佛教同时进入中原地区。佛教当中最为常见的是“作师子吼”一语,只有佛狮子、高僧、神僧,才配称为狮子一样的勇猛的弘传佛教的大士。佛经中多有讲到狮子,东汉所译佛经中几乎皆使用“师子”表示狮子,西域贡狮的影响和佛教的流传相辅相成,狮子的名声旋即传遍全国。

中国人崇拜狮子,有如“叶公好龙”,即只喜欢狮子的符号化形象,而并不喜欢作为活体实物的真狮,正如明代陆容所言:“此无用之物,在郊庙不可为牺牲,在乘舆不可被参服,宜勿受。”所以,在历史上,贡狮在中国命运多舛,或被遣返,或被囚禁,如北魏孝明帝时波斯赠给中国一头狮子,六年后狮子就被遣还。可见,中国人喜欢的不是凶猛狰狞的狮子真狮,而是臆想中的、经过中国化改造的理想型狮子,中国狮,即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之狮。中国狮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就是狮子狮的中国化历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狮形的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于中国民间来说,狮子被广泛认同并发展到民间舞狮,一个重要原因是狮子作为中国佛教四大狮子之一狮子菩萨的坐骑,其形象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被视为降妖除魔的狮子,这是中国狮子的民间传说中多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