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器铸造工艺失蜡法之制模是一种常见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它是将铸件的原型置于蜡模的内部,然后将蜡固定在模具内,再将铸件的原型从蜡模中取出,将蜡模烧成灰烬,最后将铸件的原型放入熔炉中熔化,将其浇入蜡模中,制成所需的铸件。很多接触青铜器的朋友经常问我青铜器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的,比如就有的朋友问我:“你们的青铜器生产是跟那些金属器具生产工厂相似吗”。总之一个意思,大多数的朋友对于青铜器工艺品的生产都有先入为主似的错误认知。如刀、青铜器鼎、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

首先,我先简单说明一下,我们铸造青铜器工艺品的方法是失蜡法,可能和别的地方的青铜器的铸造工序上有某些差别,请广大朋友们借鉴参考。失蜡法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搜索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一下失蜡法的历史。失蜡法的流程是非常繁琐的,我们根据实地的生产过程大致给它分了五个步骤共计66道工序。制泥膜是青铜器失蜡法工艺流程中模具制作的第一步,用泥土塑造整体造型,即初胎,以此作为模具制作的基础。泥模呈现的只是整体形状,并无器物纹饰,铭文等,以此为基础,需制作石膏模,并翻出石蜡模型,在蜡型上精修呈现。我们的选土是在距伊水河道十公里处,取地下尺深处的粘土,这里的土质特性细腻、自带粘性,制出模具不易开裂。由于我们国家对青铜器有严格的管控。

将石膏粉均匀地撒入水中,直至石膏粉与水基本上相平时为止,撒石膏粉必须迅速均匀,撒好后又必须等石膏粉全部吸透水分后才能搅拌否则容易产生疙瘩。石膏浆必须经过充分搅拌后才有粘性,搅拌好的石膏浆,表面往往飘浮着一些泡沫,必须设法除去,否则模具的表面就会留下泡沫所产生气孔,影响模具和浇制出来的成品的光洁。泥模放在模具箱内,并固定,将搅拌好的石膏浆,轻轻地倒入一部分泥模上面,使其利用重力往下流动,盛满模具箱,并与箱口平齐,静置,等待石膏完全硬化。蜡型决定器物成品模样,因此,蜡型修饰要保证造型完美,外表细腻,纹饰清晰。早在商代初期国内部分地区已经生产并使用一些青铜器了。

对于一些器型较大的蜡模,还需将蜡模按照工艺要求拆解成大小合适生产的多个部分,来制硅胶模。完全凝固之后,将硅胶模从蜡型上剥离,即成为可使用的硅胶模。硅胶模可满足各种精密铸造,表面细腻,纹饰清晰,精度高,但也由此多出二十多道工序,因此人工成本要远高于其他铸造方法。但是还要对蜡模进行细节修饰,保证器型完美,无瑕疵。这是是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最关键的地方,成型的蜡模外形决定青铜器成品的外观及品相。将石蜡融化,注入硅胶外模中,并迅速转动模具,使蜡液均匀注入到硅胶每一处,要求灌注均匀,并在蜡液凝固之后,重复进行多次灌注,保证形成厚薄均匀的石蜡层。即使曾经湖北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

石蜡模型要求每一个地方厚薄均匀,并且整体既不可太过笨重,也不能太薄,失去实用价值。一般而言,注蜡之后取出的蜡模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飞边、断爪、砂眼、小孔不通,线条不清晰等情况,这些都需要在蜡模上做进一步修饰,保证铸件质量。到这里,失蜡法的第一个大步骤制模才算完成,这说着简单的一步耗时就在20余天,而制模是失蜡法最为重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模具的好坏直接决定青铜器的好坏。青铜器铸造工艺失蜡法之制模是一种常见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它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铸件质量高的优点,但是蜡模的烧制时间较长,模具的制作和使用也比较复杂,必须注意模具的烧制时间,以免模具发生变形。所以这时期的青铜器不甚重视外表装饰。

因此,在使用这种工艺时,必须注意模具的质量,以及过程操作的准确性,以保证铸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