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经幢是用石头雕刻的一种装饰形式,可以用来装饰建筑物、庭园、公园等地方。石雕经幢有多种形式,如椭经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它们可以用来装饰庭院、园林、墙壁和其他地方,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关于经幢的出现,其最先并非是采用石雕的形式,所谓的幢就是指在经幢之前供奉的一种竿柱,最先是用珠宝以及丝帛等加以装饰。这是一种佛教小品建筑,在上面会有一些经文记录,用于佛教信徒们的念诵和传播。这种幢的雕刻是从中国的中唐以后开始流行,成为中国佛教建筑中典型的代表。
幢在佛教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唐之后开始有了这种幢的供奉信仰,并开始作为主要的佛教建筑而雕刻供奉。这种石雕幢的主要作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之利益供养,有着重要的佛教文化寓意。石经幢是宗教纪念性建筑物,形式从单层逐渐变为多层,雕刻也日益华美。石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有的以石雕经幢与仰莲承托幢身。幢顶装饰比较复杂,通常由宝盖、仰莲、宝珠等组成,是展示石雕工艺的重点部位。从石幢早期到后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其总体造型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作为主体部位的幢身一直是六角或八角形,变化不大,而幢顶和基座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使石经幢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成为佛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由丝绸做成的伞盖状制品,顶上装着宝珠,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传人,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人,将佛经或经幢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为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因此称为经幢。据建于北齐时的北响堂山石窟中的石碑记载,当时窟中即刻有四部佛经。初唐以后,石经幢开始流行,数量逐渐增多,经五代至北宋,发展到高峰期。
石经幢一般被立于佛寺主要大殿前的庭院之中,或者在大殿前庭院两侧。石雕经幢可以用来装饰庭院、园林、墙壁等,它们可以给建筑物增添色彩,丰富空间,给人以艺术气息;石雕经幢可以用来增加建筑物的温馨感,营造出浓厚的家庭气息;总之,石雕经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丰富建筑物的外观,营造出浓厚的家庭气息,也可以让公园更加美丽,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让空间更加温馨舒适。因此,石雕经幢是室内外装饰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给人以安宁和安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