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然细细想来,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级生命是鱼,人作为陆地上的高级生命,其在进化链上曾同鱼的蛋白基因有过相同的结构,也是合乎进化论观的。可见,“鱼可变人”之说并非伟人信口开河,故作标新立异之论,而是他哲学思考的结果。这一说法还可从世界其他民族那里找到相似之处,“鱼美人”的传说便是一例。人与鱼的“远亲”关系,我们还可从我国历史和民俗中找到旁证。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之吉利,则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相传,更早的时候,人们以绢帛写信,把它装在真鲤鱼腹内传给对方,称“鱼笺”。即便是这只鳄鱼被吓到了。

”因为,它又有“鱼素”的美称,并形成“鱼传尺素”的文学典故。隋、唐二代,朝廷颁发有一种信符,符由木雕或铜铸成鱼形,时称“鱼符”、“鱼契";使用此符时,把它剖为两半,双方各执半边鱼符,以备双方符合作为凭信。宋代的时候,为了显示使用者的高贵身分,有以黄金原料制作的鱼符。以鱼为主题,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动,有鱼灯、鱼舞以及和鱼有关的诗词书画。冠有鱼字的佛教器物名称有“鱼鼓”,俗称“木鱼”,僧侣诵经时有节奏地敲打此物。前者,把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后者以锡盘供上两条黄鱼,象征金子,因为旧时当地人称金条为“大黄鱼”、“小黄鱼”;冰中的鳄鱼而鳄鱼憋气的原理和人类不怎么一样。

有的地方还把供后的活鲤鱼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浙东一带和鱼有关的婚俗,新媳妇下花轿时,随手把些铜钱撒在地上。铜钱俗称铜子,新媳妇撒它唤作“鲤鱼撒子”,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所以蕴含着“子孙满堂”的意味。此外,明、清以来盛行的《八宝图》中的“玉鱼”因为谐音的缘故被人宣扬为“吉庆有鱼(余)",象征着年景好,丰稔昌盛。这类古文物,有汉代的铜洗,它的底部绘有双鱼,侧面题有“大吉羊”字样。古代的织锦图案,有一种装饰的是美丽的鱼鳞花纹,人称“鱼鳞锦”。鳄鱼可以轻松消化猎物的肉和骨头。

“连年大吉”,有链鱼、桔子等鱼的造型、纹路,以及鱼鳞、鱼尾巴的造型和纹路,在中国传统首饰中应用的很多,不仅生动有趣,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并且寓意美好,是吉庆、富裕、夫妻恩爱、爱情幸福、前途美好和幸运的象征。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都得佩戴鲤鱼形饰品“鱼符”于腰部,并一直延续到宋明各代,“以明贵贱”。正因为鱼形的寓意丰富美好,时至今日首饰设计中,依然受到欢迎,很常见。鳄鱼适宜栖息在淡、海水中。

相传汉代有鲤鱼跃上龙门的神话故事,据说鲤鱼跃上龙门就可以变化成龙升上天。这就寄托了人们渴望生活的质变飞跃、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成为美好前途和幸运的象征。“鱼”又和“玉”同音,含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和情趣,所谓“金玉满堂",那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乐趣和意境。凡此种种,都表明鱼这种熟悉的传统吉祥寓义图案十分受欢迎,直到今日仍然讨人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