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塑的区别需要从几方面来分析,首先,社会公众对他们就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西方雕塑从业人员被称为雕塑家,他们跟画家,美术家被看着是同在一个群体,而在中国雕塑从业人员被称为工匠,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只被称为一般的普通从业人员,甚至是粗工。

伴随着西方雕塑的流入,这些雕塑从业人员才被认同,雕塑被列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家的地位才被提升,才增加了社会公众对雕塑家的认同。其次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近代,尽管中国雕塑工匠与西方雕塑家在创作形式上极为相似,但是两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大相径庭。

在中国,雕塑人员仍然是传统分工中的一员,其主要职责是为寺庙建筑塑像、为建筑雕刻石头。另一方面,从表现对象、作品所处空间等方面来讲,他们的作品缺少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而在西方,在“工作室”自由创作的雕塑能借助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作品力量丝毫不弱于同时代的画家。

接受各方定件、从中获利的西方雕塑,其作品则可以进入各种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比如广场、街头、公园,其作品自然会引起公众关注。名家名著捐赠暨国博百年中国百年雕塑展研讨会、中国雕塑学会成立20年学术活动在国博举行。

53位雕塑家和已故雕塑家家属向国博无偿捐赠近60件经典雕塑作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雕塑集体捐赠活动。首先,中国雕塑的审美观念主要以“谦虚、简约、朴实”为主,把国风文化传统的“以少胜多”、“巧夺天工”等内涵融入其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西方雕塑的审美观念则以“宏伟、雄壮、实用”为主,注重空间设计,大气磅礴,善于铸造抽象符号及结构力度,大胆而富于创意。其次,中国雕塑的造型方式强调“抽象、灵动、富于变化”,给人脱俗的感受,以“抽象”表达意境,以“灵动”表现神态,以“变化”表现感情。

而西方雕塑的造型方式则以“具象、精细、加以夸张”为特点,勾勒出丰满的实体形态,勾勒出柔和的线条,用以表达情感。此外,中国雕塑的作品类型主要以佛像、神像、石雕、铜雕、木雕等传统文化作品为主,西方雕塑的作品类型则以雕塑公园、雕塑花园、墙体雕塑、楼梯雕塑等实用雕塑为主,更加注重于雕塑物的实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