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气质的隋唐雕塑,让我们沉浸在浓郁的穿越时空的梦幻氛围之中。这些精美的雕塑,是由央美雕塑厂家出品,采用精湛的工艺,将隋唐时期的神秘气质完美呈现在我们面前。隋唐时期雕塑常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出神秘的思考,把各种动物、植物图腾及神话故事细节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深思的异域气氛,让人们能够在古代神秘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上的繁华与荣华。央美雕塑的仿古隋唐雕塑特别引人注目,以精致的表达把古代的美感完美展现,将隋唐时期的优雅气质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代诗文的魅力。
经过民族间的交融,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文化取得长足的发展,雕塑艺术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实用与欣赏结合的工艺雕塑品(如陶瓷、铜镜、金银器等)有很大的发展,而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更出现杰出的艺术家和匠师参与制作,创作出新的风格与样式,成为时代典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辽阔的广大地区和众多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宗教艺术在各地的发展,有其各自不同的途径。
藏族地区虽邻近尼泊尔和迦湿弥罗(包括今克什米尔及其以西地区),但地处偏远山区,佛教传入晚于西北及中原地区。因此,初期的佛教艺术既有周边的外来因素,也有中原的影响。佛教在当地与苯教接触过程中,又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藏区佛教艺术传统。由于当时寺院是藏区掌握文化的唯一领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区佛教艺术与经典几乎凝聚着当地人民智慧与文化的全部结晶。而藏传佛教雕塑既接受远古原始岩画、图腾崇拜和陶制工艺等传统影响,又传承了中原和印度木雕、脱模泥塑、彩妆泥塑以及铜铸佛像等方面的技艺,在石雕、木雕、彩塑、金铜造像上体现了藏族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
流传下来的吐蕃时期的寺院泥塑和金铜造像,有出自外来工匠之手,也有藏族工匠制作的。据《拔协》等藏文古籍记载,汉地、于阗、尼泊尔、印度等地工匠都曾在藏族地区工作,因而各地造像形制和技术都有所传授。同时,由于吐蕃历史上曾统辖其邻近地区,所以这时期的造像均受外来形式影响,实际上已逐渐具有藏族造像的本土特色。唐代初年佛教造像多流失海外,余下则以光宅寺七宝台诸像较具代表性。
光宅寺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创立,寺内有武则天所建宝阁,高百尺,当时人称七宝台。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之际,把一部分石佛嵌入塔壁,另一部分嵌入佛殿壁间。光绪年间(1874—1908年)其中19石被日本人运往日本,有些流入美国波士顿、弗里尔等美术馆。七宝台石雕群多为一米以上高浮雕,其中许多刻有纪年铭,造像眉目细长,形体丰满,轮廓富曲线变化,衣纹贴体,饰物繁多华丽,雕工精湛,风格样式足以代表初唐艺术成就。其中盛唐菩萨立像,宝髻高耸,戴项圈,腕饰钏,结跏趺坐于台座。
内着僧祗支(掩腋衣,僧侣汗衫),外着通肩大衣,衣摆覆盖台座,双手叠置,作禅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