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编钟,又称庙街编钟,是以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一种传统雕塑作品。它起源于中国的汉朝时期,当时它被用作宫廷礼节用品,意在表达一种“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此外,它还具有保护宫殿,让宫殿里充满祥和气息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雕编钟的起源和意义也不断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文明的雕塑作品,更是一种家居装饰品,它象征着福祉,和睦,促进了人们的正能量思维和意识。因此,铜雕编钟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一件能给家庭带来幸福的家居摆件。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在古代的时候编钟只是作为打击的编钟,编钟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的悬挂在木加上编成一组或者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它用铜雕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编钟,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编钟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
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编钟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编钟,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编钟,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编钟,也不逊色于:
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编钟,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