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造像的起源要追溯到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繁荣,佛教的造像也渐渐受到了青睐。在汉朝时期,大量的佛像开始出现在中国,表现出了佛教的兴起。在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创作技术更进一步发展,各种佛像更加精细,佛像的脸部表情变得平静和神圣,从而彰显出佛教的美感。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佛教造像的创作变得愈发细致,细腻,它们不仅仅是佛教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艺术形式,至今,仍然可以在各地古迹中看到古代佛教造像的身影。佛像不是凭空而就的,其造型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来源于印度的佛像也不是凭空而就的,释迦摩尼涅槃以后,佛教徒由于敬仰与敬畏,不敢用雕像去直接表现佛,只能通过遥想来表达对佛的忆念。
只是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佛教造像才产生出来,但其雕像的宗教神秘性极强。雕像作为宗教膜拜的对象被赋予人们可认同的极高的灵性与神力。我们知道,在佛教教义中,总要把西天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对立,其所追求的就是要灭绝世俗的享受,宣传的就是尘世的琐微与卑下,以衬托出西天的神圣与美好。
但是,在创立自己的教义体系和弘教时,却不可能和现实的世俗社会所脱离,其想像的神圣形象不可能没有现实会的形象存在。相反,为了推销教义并使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宗教还要有意识的与世俗社会相适应,并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
随着宗教形象创造者的身份越来越复杂,宗教艺术中的世俗化成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浓。佛教造像本来是为了僧徒坐禅开悟的,但为了吸引一般百姓,佛教教法则主张应该首先使百姓从感官上接受佛像,皈依三宝。
民众的快乐本能与精神享受意识也促使宗教艺术做出迎合与改变。例如唐代佛教雕像接近人间与世俗的表现,还有现世的世俗色彩。敦煌壁画中,那些盛装艳服,婀娜多姿、妖媚动人的菩萨像与飞天像等,看上去的确如宫中嫔妃一样的贵族妇女,写实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