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神爷是指家财万贯、生财聚财的神仙,是中国道教信仰的产物。古往今来财神爷是人们向往的目标,特别是那些做生意的人,对财神爷更是崇敬有加,奉之若祖,视之若神。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时代、信仰上的差异,就形成了众多各式各样的财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有所崇拜的财神。赵公明即赵玄坛,又称“赵公财神”,最早出现于晋人干宝的《搜神记》,称其为取人性命的冥神,稍后陶弘景《真诰》则称其为致人疾病的瘟神。

元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说其“钦奉财神旨召为神霄副财神”,司职“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虐,保病禳灾”等。赵公明之所以成为财神,得益于明人小说《封神演义》,财神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册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路神灵,此时的赵公明才从“恶神”转型为“财神”。其后,小说财神恒演不辍,推波助澜,赵公明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财神。

在民间,赵公财神多以骑黑虎、顶盔贯甲、左手托金财神、右手持银鞭、身边有奇珍异宝装饰的形象出现。文财神指财神,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也称梓潼帝君,他是掌管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的神,民间奉其为文财神。从信仰根源上看,财神信仰源于我国的星宿崇拜,《楚辞.远游》有“后文昌使掌行兮”句,洪兴祖补注:“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录,五曰司命,六曰司寇”。

由于儒家崇尚“学而优则仕”,所以自汉朝以来,对财神的信仰逐渐得到了强化。财神名叫张亚子,东晋时四川人,后打仗身亡,人们便立祠纪念他,唐朝时追封其为“英显王”。道教将其吸纳入神谱,安排在文昌府中主司禄籍,并将地名(梓潼)尊作神名。随着宋代科举的盛行,张亚子名声大振,财神人笃信张亚子的灵性。清朝规定,每年阴历二月衩三为文昌诞辰日,朝廷派官员参加祭祀活动。现在,我们所称的财神实际上是文昌(星名)与梓潼(地方名)的结合体。

历史上文昌的形象是雍容慧颜,头戴饰玉官帽,骑白驴,有两小童陪伴。中国传统年画中则表现其为面带笑容,手执“如意”,身携“财神”,常有“招财”“进宝”相随。财神应该是出现年代最早、供奉者最多的财神形象了。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说法称商纣王的叔叔比干、春秋战国时越国重臣范蠡为“文财神”,五代时人刘海蟾为“偏财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