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相似性在于都是由特定材料精心组合而成,使空间及表达有一定的意义。在室内外,雕塑与建筑的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氛围,增强空间的艺术性和美感。而在宗教建筑中,雕塑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宗教信仰,强调建筑的宗教主题。此外,雕塑也可以作为建筑的装饰元素,点缀建筑的美感,增加建筑特色。它们也可以用来增加建筑的实用价值,比如楼梯栏杆、廊柱、拱顶等等。各自所涉及到的功能、文化组成有了极大的改变,使建筑与雕塑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建筑与雕塑的表达具有共同的目标,既赋予建筑体形式上的美感,又传达精神意志与文化取向。古典时期即是追求技艺的时代,建筑与雕塑所追求的都是技艺的经典和境界。古典时期雕塑不可脱离建筑而论,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建筑的装饰构件,比如大门、房顶、柱头、屋檐等都用雕塑来进行装饰;再有一些则是代表了建筑空间的主题内容,比如庙宇、教学、纪念碑是宫廷园林里的装饰。现代主义雕塑出现后,雕塑摆脱了装饰作用的束缚,其自身的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雕塑艺术体系完整于对于自身形式语言的探索和表达,更多地融合了艺术观念与情感的内容,而建筑在现代主义出现后注重了对建筑本身意义的探究,在功能与形式的辩驳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体系与理论。雕塑更加趋向艺术语境的传达,装置与观念艺术的出现使雕塑同绘画的界限日趋模糊,当代艺术背后观念的注入使艺术形式划分不再重要,雕塑这个专业名称也逐渐成为古典艺术的划分,很难指代当代艺术中的某种形式了。建筑则从古典式样的探究转向对功能、技术、文化、美学形式、生态、等综合因素融合研究的综合科学,其体系面临着技术分解后的多元局面。
首先是雕塑与建筑的所存在空间的联系,它是一种共生关系。第二个层面是雕塑与建筑的形式联系,是艺术形式和表达语言的关联,体现在同一时代或风格形式下的共同表现。第三个层面是雕塑与建筑在精神与文化上的联系,即对社会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在这方面联系中人文形态的意义要超越形式语言的关系。比如解构主义的建筑与波普主义的雕塑,有机主义建筑与大地艺术,参数化主义与数字雕塑等。建筑与雕塑的关系表面看貌似相像,其实完全不同,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出现后。
今天,很多的建筑研究依托于工程技术,建筑教育被列为工类学科,艺术修养成多维基础技能训练,素描与速写辅助手绘表现。随着计算机数字虚拟技术的发展,简单的美术技能训练变得十分次要。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感获取演变为脱离美术的图像与理论关注。艺术与建筑之间的理论研究探索能够起到启发与互补的作用,这也是研究雕塑与建筑联系的实际意义。雕塑艺术在试图建筑具有功能、空间、技术类似的艺术形式时,一定会向建筑倚靠,用来满足雕塑对空间、形式、语言的拓展需求。
建筑与雕塑都是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视觉、空间影响、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雕塑与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可以提升建筑的美感,更有利于增强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在选择和设计建筑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雕塑的运用,让建筑更加精致和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