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雕塑并不是普通造型,而是取自古代经典《二十四孝图》中的乳姑不怠,旨在弘扬孝道文化,然而年轻人和网友们却并不买账。大禹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很不好,多次想害大禹的性命,但大禹的做法是依然孝顺母亲,当然普通人无法都做到圣人大禹那样。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女子才能把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实现家族的生生不息,所以他们表达孝道的方式是通过祭祀。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开始礼崩乐坏,周朝礼制逐渐瓦解。孔子认为要想稳定社会,必须稳定家庭,所以“孝”就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孔子把孝道如何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也讲的很明白,《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古人说了一大堆关于孝道的理论,担心人们依然理解不了。于是总结出一些孝道的典型案例,通过故事的形式教育人们怎样尽孝。比如故事主角有上古时期的舜帝,有西汉的汉文帝,春秋时期的曾参,还有北宋的黄庭坚等等,可以看出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孝道的重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老莱子的孝顺品质,父母并不会因为他装婴儿的行为,就忘记自己的年纪,能够看到儿子的孝心,这才是父母欣慰的事情。在唐朝没有现在的老年奶粉,也没有如今满口烤瓷假牙。老人没了牙齿吃不了饭,又没有破碎机,只能顿顿喝米汤,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

明心老师认为,二十四孝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应该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看故事背后的精神,如果重在形式鲁迅都自认做不到。总之,二十四孝图中,唐朝儿媳唐夫人,在婆婆牙齿掉光不能吃饭的时候,亲自喂婆婆奶被称至孝的故事,重在精神而非故事的形式,年轻人说的若换成公公,则是另一种孝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