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塞浦路斯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性情孤僻,善长雕刻,为躲避世间女人对他的纠缠而一人独居。他在孤寂的生活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理想中的美女塑像。他每天审视这位美女塑像,久久相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爱神阿佛罗狄忒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就赋予这座美女雕像以生命,让她活了起来。这个故事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讲述的才子佳人故事十分相似。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原始人的石器制作与武器上的饰纹雕刻。铸铜材质一定是所有雕塑家的首选雕塑材质。

到了殷周奴隶社会,在建筑、青铜器、玉器、骨器等方面的制作都与雕塑艺术有关。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也就有相当多制作人像、建筑外部浮雕的雕塑家。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雕塑家成长为一个以雕塑为主要创作手法的艺术群体,与画家一样闻名于世。雕塑家与画家是近亲,许多有成就的画家,同时也是雕塑家,如当代的艺术大师刘开渠、韩美林等。虽然画家、雕塑家都经过长期的专业艺术训练,但是,雕塑家付出的体力或许要超过画家。因为雕塑家在雕、刻、塑的三种艺术劳动中,要同各种材质打交道,在立体三维空间里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根据青年雕塑家赵勇推荐。

可以说,是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高超的艺术实践成就了雕塑家的辉煌。第一首是四川泸州诗人曾一发表在1991年第7期《星星》诗刊上的作品《雕塑家》:雕塑家工作时/总是闩着门/他拒绝会客/包括会见自己/雕塑家端祥他的作品/目光的深度/足以淹死所有女人/其动作的体贴入微/超过对待他的妻子//雕塑家发起怒来/像一头非洲狮/把他的作品当斑马/撕成粉碎/然后以起初的泥土/重新组合它们/雕塑家工作时/背后站着大卫、维纳斯和思想者/雕塑家不敢回头/一回头他又要打倒他的作品。雕塑家出了车祸/受害最深的/除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还有那块大理石/做为一块石头,它已经不完整/但又没有完全变成一个勇士/于是,草坪上,总有一个人形的东西/在石头里挣扎第一首写的是雕塑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状态——雕塑家的形象往往与那些卓越的画家一样,长长的头发,像一头雄狮,工作起来如痴似狂。总体呈现了西北青年雕塑家当前的创作面貌和探索方向。

既发挥巨大的艺术想象,又忍受着创作的痛苦和艺术的煎熬,反复构思,耐得住寂寞。那“在石头里挣扎”的“人形”,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读诗的人,这就是诗人们所谓的荒诞的艺术和艺术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