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飞/雕塑/艺术:盛世欢歌 多彩生活——许鸿飞雕塑艺术形象述评


Date: 2022-01-30 13:09:05 | View: 85

鸿飞/雕塑/艺术:盛世欢歌 多彩生活——许鸿飞雕塑艺术形象述评

文/宋伟光

2021年又是雕塑家许鸿飞的艺术丰收年。5月底,“以雕塑的名义—讲述太阳下的幸福生活”许鸿飞雕塑个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紧接着他的作品入选央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和“七一”前夕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9月29日,由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宣传部、成都市双流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承办的“幸福花田”许鸿飞雕塑艺术展开幕。11月27日,由广州雕塑院、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幕。

不锈钢抽象牛雕塑_156

笔者一直试图对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我们不能单一地把许鸿飞的艺术等同于他的《肥女》,并用《肥女》散发出的欢乐、幽默等艺术趣味限制其艺术的魅力,这样不利于大众更全面客观地认知他的艺术。我们应该要有历史的眼光,从时间的维度对他的艺术进行梳理,继而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许鸿飞艺术形象。

“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连南站

01学院背景:苏派和法系

首先,许鸿飞的艺术是有学院背景的,这一因素奠定了他扎实的造型功底。他毕业于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院,这里走出了很多知名雕塑家,他们也都进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史。许鸿飞有今天的成就与学院背景不可分割,但他并没有局限于学院体系,而是另辟蹊径,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逻辑系统和视觉识别符号,这一点特别重要。

校园不锈钢翱翔景观雕塑

读书时期,许鸿飞就在雕塑的本体语言——诸如体量、空间、造型、结构、解剖、触感以及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扎实而系统的基础训练。他早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痕迹,反映出他在学生时代对造型感知的一种体会和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他有很强的塑造能力。

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主要受苏俄体系和法式体系影响,简称苏派和法系。苏派之前是法系,就是徐悲鸿等艺术家20世纪初从法国带回来的那种塑造方式。这个体系首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就雕塑而言,法系塑造方式主要体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的创作上。像中央美院的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都是法系雕塑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末期,苏派渐渐替代了法系。

大型铸铜华尔街牛动物景观雕塑

那么,这两个派系有什么特点?塑造上法系非常干净利落,在浮雕方面注重塑造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界限清晰,凸显唯美风格;苏派则注重空间和体面关系的运用,强调空间压缩,所以其表现力非常强。广州美院则既有法系,也有苏派,是把两种塑造方法合为一体的,而且还带有本土性。许鸿飞就是从这套教学体系中获益的人之一,他有这种强劲的塑造能力之后,在艺术造型上便能做到收放自如。

“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连南站

02户外雕塑:介入公共意识

纯铜铸造喷水天鹅

许鸿飞从学校毕业直接步入社会,从此便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怎么建立自我的风格?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态度?作为一个在成长过程当中的艺术青年,他需要一个磨砺和历练的过程,并在这个探索的过程当中,对社会、人生与思想、意识之间的碰撞进行自我总结。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探寻艺术语言、介入公共意识,作品逐渐进入公共空间。

雕塑可分两个系统,一个是室内架上雕塑,另一个则是公共空间雕塑,也叫户外雕塑。需要注意的是,公共空间最关键的三个字就是公共性,公共空间不是艺术家可以任意发展的空间,艺术家不能纯粹以个人爱好作为介入空间的手段和目的。进入公共空间必须要体现艺术的公共性和在地性。它必须跟地域、文脉、文化以及政府职能和民众的识别度产生关联,这才叫公共艺术。

古代名人韩愈石雕

在中国,公共艺术是一股浪潮,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改造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态。恰逢改革开放的需要,许鸿飞步入社会后首先介入的是户外雕塑领域。尽管他的不少早期公共艺术作品是因为城市规划需要而创作的,但他已经在公共性当中尝试融入个人的艺术情怀,比如珠江新城的《大花生》雕塑就是一例。

回顾许鸿飞在公共艺术和室内架上雕塑之间的磨合探索期,也即《肥女》系列雕塑诞生前夕,他处于在学院体系里摸索个人语言风格的阶段,“肥”和“瘦”还未成为其创作主题,如何塑造得出彩是他这个阶段思考的问题。

不锈钢日月星辰小区景观雕塑

“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连南站

03思想飞跃:“肥”的萌动情绪

当代艺术最关键的就是要表现自己的艺术观点,是针对个人独立的艺术认知而做出的艺术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许鸿飞需要自己的表现语言,通过反复摸索,他产生了一个新的创作灵感——以“肥女”的悠然之姿作为表达生活态度和抒发萌动情绪的艺术形象。这个创作上的转变,成为其艺术思想的一次飞跃。

辩证地分析这一转变,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他转变的内因,是内心世界想要冲破学院体系羁绊的艺术理想;外因之一,则是源于黄永玉先生的提点。黄永玉先生点评他最初创作的雕塑,认为做得还不够放开,显得拘谨。对此,黄永玉甚至偶尔还会亲自动手,在肥女身上这里掐一点、那里捏一下……

风水球喷泉 石雕

许鸿飞的“肥女”形象,一开始五官都做得比较集中,几乎是“为了肥而肥”,其艺术符号还不够鲜明突出,或者说仅是对“肥”的一种“初恋”。慢慢地,许鸿飞便从“肥”的语言当中找到了自我,他用“肥”来表达一种情绪——快乐、幽默、放松。

比如一支歌,我们可能不知道歌词是什么,但它的旋律可以予人以情绪,或激昂或静谧,或甜美或忧伤,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与之类似,肥女所释放出的快乐和幽默的气息,聚合成一种共通的信息,不管看不看得懂这件雕塑作品,大家看了之后愉悦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人类的共通性,因此“肥女”也就变为了全人类共通的符号。它连接起城市和乡村,打通了中国与海外,传递出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解。许鸿飞紧紧抓住这一点,把这种艺术追求发展为自己的艺术符号。这是他的第二阶段。

不锈钢凉亭公园景观雕塑

成都市双流区幸福花田许鸿飞雕塑艺术展

04肥女的魅力:从城市到乡村

到了创作上的第三阶段,许鸿飞开始继续深入挖掘肥女的艺术感染力。他开始把肥女当成一类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她可以是运动员,可以是音乐家,可以是带孩子的母亲,也可以是靓丽时髦的女郎。总的来说,肥女更多地具有了普遍性、典型性和对话性。许鸿飞把肥女进行了平民化处理,藉由幽默、欢乐或者放松这种再日常不过的情绪点,来展现其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这便是其雕塑作品能迅速引起大众共鸣和认同的原因,同时也是《肥女》系列作品能走向世界的根源所在。

铁艺金属线状假山雕塑

需要指出的是,许鸿飞把肥女作为表达艺术情感和艺术思想的载体,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与时俱进,踩在世界发展的节拍之上。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个人艺术形态,也不以张扬个性为目的,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如他从去年开始尝试的“艺术持续介入乡村”项目,将公共艺术与乡村艺术空间的拓展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再如“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第15站回到广东连南举办,既是回归艺术初心,也是对过去的总结,积聚力量,重新出发。

盘古开天文化浮雕

这些艺术实践,是建立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祖国繁荣昌盛的基础上的,他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更多的人们带去幸福与欢乐,让更多民众接触和拥抱当代艺术,将公共艺术变成人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这种思考所起的作用。

“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连南站

05探索方向:浪漫与现实之间

作为评论家,笔者给许鸿飞提一个建议,他可以进一步通过两条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艺术:第一条依然沿着肥女固有方式进行创作,进一步探索属于全人类的共通符号,把肥女的平民化进行到底,比方说肥女买菜、肥女送小孩上学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样的肥女形象更加落地,也就是说,将肥女从过去吹拉弹唱那种纯浪漫主义的想象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把她当成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活生生的人。此外,许鸿飞的

看门大象铜雕-吉祥如意铜雕大象

还可以和达利的作品进行一次对话。达利的作品是兼具现实与梦幻的,因为达利作品的主题形象、画的人物等,都是非常现实的,但是整个作品结构以及背景的处理又完全是梦幻的。而许鸿飞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希望许鸿飞坚持关注现实、扎根生活,创作出更多刻画时代风貌、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雕塑》执行主编,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海豹石雕雕塑-海豹雕塑卡通

“艺术回归田园,快乐装点生活”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花都塱头古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清远连樟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花都红山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增城仙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黄埔莲塘村站

“欢乐南强”许鸿飞博鳌美丽乡村巡展·第三回

“肥翔者”许鸿飞雕塑艺术展·中山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华侨新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杨箕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云浮水东村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阳东大澳渔村站

不锈钢城市希望标志雕塑

“福满黛山,喜遇秀湖”许鸿飞雕塑艺术展暨重庆市璧山区成渝环线经济圈文化与旅游商品展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中山南区站

“幸福花田”许鸿飞雕塑艺术展

“少年归来”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连南站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黄埔长岭站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