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的文化如涓涓溪流,奔腾不息

东汉末期,中国文化如涓涓溪流,婉转反复。除了继续体现前一时代恢宏拓展的艺术特色外,现实与细致成为东汉时期的主要艺术追求。东汉画像砖无论是从雕塑艺术还是从绘画艺术上看,作品体现的世俗化、生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东汉砖墓其中河北新安古路沟东汉基出土的象戏童子俑,是以简练的线条表现生动形象的小型陶俑的代表。
Date: 2022-02-01 16:17:23 | View: 341

东汉末期的文化如涓涓溪流,奔腾不息

先代的铺张扬厉开始内敛,人们对现实的关怀使人隐隐听到了倜傥不羁的魏晋名士白日纵酒的轻声吟唱。除了继续体现前一时代恢宏拓展的艺术特色外,现实与细致成为东汉时期的主要艺术追求。无论是从雕塑艺术还是从绘画艺术上看,作品体现的世俗化、生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一方面是整个东汉时代“崇实”审美情趣的展现,另一方面也是美术艺术追求由粗犷向细致的发展体现。气魄宏大是秦汉雕塑艺术的追求主题,这在墓葬文化的艺术表现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企业景观大理石文化柱石雕

而东汉时代,虽然类似巨型的作品比较少见,但仍然力求体现这种古朴大气的艺术追求,同时世俗化、细致化、生动化的追求也渐渐成了一个趋向。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作品越来越多地涌现,表明了这一时期审美情趣的渐变和雕塑艺术的延伸。陶塑彩绘侍女俑、拂袖舞女俑、杂技俑等富有生活气息的陶塑作品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分别以西安文帝霸陵的窦氏陵旁出土的四十二件陶侍女俑、西安百家口出土的舞女俑和保定市郊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为代表。

广场历史文化柱

彩绘陶侍女俑有立、坐两种姿态,衣着鲜艳,体态端庄,是宫廷侍女形象的典范。舞女俑身穿长袖舞衣,上身略俯,轻扭腰肢,双手高低甩动长袖起舞,体态酒脱,表现了汉代普遍流行的优雅舒展的长袖舞姿。杂技陶俑雕塑在一个长近六十七厘米、宽约四十七厘米的陶盘上共塑造了二十二个彩绘陶角,其中七人登台表演倒立、折腰、柔术等杂技,有两名女子甩动长袖翩然起舞,还有八人在专心奏乐,或吹笙、或鼓琴,其余人则注目倾听。

广场石雕文化柱

造型矫健有力、姿态真实生动,再现了西汉杂技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其中河北新安古路沟东汉基出土的象戏童子俑,是以简练的线条表现生动形象的小型陶俑的代表。只见驯顺的大象身体粗壮,与身上活泼的顽童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大象四平八稳地站立着,四肢和鼻子的垂线相互映衬,稳重而不呆板,而坐在大象身上的童子则采用了最放松的侧坐姿势,只见他双脚垂落在象身的左侧,双手轻松自然地展放在两旁,斜直的两臂正好和大象的顶背结合在一起,仿佛童子正惬意地哼着小曲,摇动着双脚催促大象快点儿走。

景区园林装饰文化柱

从整个构图看,童子的头是画面的最高点,正好与两侧的象鼻和象尾的延伸线构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童子的活泼可爱、大象的老实沉稳,相映戍趣,动静结合,简练的线条越发使其古朴和形象。这些俑大多不局限于常规的形象比例,多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往往角头大而角身小,正因为头大,所以其表情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加上身体动作的形象多样,更显得惟妙惟肖。

广场景观大理石文化柱石雕

如1963年出土的说唱俑就很有特色,一位说唱的老翁头梳锥髻,上身袒露,腹部便便,下身着长裤,赤足,左腿稍屈,右腿前伸,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棒,像是准备敲鼓。缩颈歪头,张口吐舌,突出的额前有数道粗重的皱纹,双眼眯缝,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像是正说到精彩处,十分生动传神。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