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联贴街上,对出下联者便是凶手

昔日有一对夫妇,新婚次日,新娘自尽,包拯看出蹊跷,说道:把上联贴街上,对出下联者便是凶手。1062年7月3日,包拯驾鹤西去,享年六十四岁。对包拯而言,为官者,当为百姓做主,决不能纵容犯罪。洞房花烛夜之后的悲剧某日,包拯上街,听闻了一件奇怪之事。最终,为了查明真相,又恰逢新郎家上门报案,包拯立刻带上人马,去了一趟新婚夫妇的府邸。根据这条线索,包拯对书生是一番质问。
Date: 2022-02-02 07:55:03 | View: 125

把上联贴街上,对出下联者便是凶手

包拯之威,纵然是尘埃掩埋都无法遮盖,他所受之香火,是百姓们的爱戴和敬重。即便是飞翔的鸟儿,亦不甘在包拯的雕塑之前多做停留,唯恐惊扰了英魂的安宁。昔日有一对夫妇,新婚次日,新娘自尽,包拯看出蹊跷,说道:关于包拯,想来众人都不觉得陌生,他的事迹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一再被演绎,而其之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谈及包拯,自然便能够联想到"包青天"、"包黑炭",皮肤黝黑,额间有个月牙的印记。

包拯雕塑

999年,包拯出生在安徽合肥,他自小饱读诗书,心中所想皆是他日报效祖国。从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塞装备,到请求准许食用盐的贩卖。包拯一生公正廉洁,绝不攀附富贵,为人公正且铁面无私。对包拯而言,为官者,当为百姓做主,决不能纵容犯罪。包拯断案的故事实在太多,现今许多影视作品进行演绎,当然,其中必然有真有假。但真真假假,都逃不开其一贯的铁面无私形象,包拯是永远的正面人物,亦是百姓心中的公正。

古代名人包拯胸像铜雕

当众人在唏嘘世事无常和这对夫妻感情深厚的时刻,包拯却察觉到了蹊跷。是什么让一个新娘会在新婚次日选择上吊自杀,而后新郎选择跳河自尽呢?生离死别最是残忍,新娘何曾想过"情深义重"的新郎将如何独活?新郎为何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查明妻子自杀的原因,而是选择跳河自尽?纵然自杀是新婚夫妇双方的自主行为,但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十分值得推敲的。最终,为了查明真相,又恰逢新郎家上门报案,包拯立刻带上人马,去了一趟新婚夫妇的府邸。新娘的贴身丫鬟表示,自家小姐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素日有些傲气。

包拯铜雕像

洞房花烛夜那日,新娘当众给新郎出了一个对联作为考验,表示对方只有对出下联,才可以进入屋内。而当时,新娘给出的上联乃是"点灯登阁各攻书",此对联一出,引来了一番赞叹之声。新郎的小厮表示,自家少爷当时已然喝的有些迷迷糊糊了,他先是踉踉跄跄的去了新房门口。新娘隔着房门问他对出了下联没有,他当时便显得有些窘迫,而后又有些恼怒。毕竟大婚之夜,新郎已然累得够呛,但入洞房还要受自家美娇娘的刁难。

北宋名臣包拯铜雕

酒气上头,他便转身去往了书房,一心要想出一个惊世绝对,让自己的妻子心服口服。丫鬟说,少爷真真厉害,不过几炷香的时间,便折返回来,对出了"移椅依桐同赏月"的绝妙下联。因为当天夜里,小厮伺候在少爷身侧,看着不胜酒力的少爷渐渐入睡,最终还是他伺候的新郎在书房内睡了一宿。所以,当时已然入睡的新郎如何有分身乏术去新娘房门口对对联呢?包拯听到这里也明白了几分,他问丫鬟,当时是几更天,是否看得清新郎的长相。

古代历史人物包拯官员铜雕

那日夜色昏暗,已然三更天了,她只见到对下联之人和新郎的身形神似,并未看清人脸。新婚之夜,和新娘入洞房的必然不是新郎,次日二人发现此时,新娘羞愧的上吊自尽,新郎则感到无颜苟活,于是投河自尽。新婚当日,新郎家忙着宴客,出入之人不在少数,一一排查自然人力不足,亦容易败坏夫妻名誉。在众人都一筹莫展之际,包拯将新娘的上联"点灯登阁各攻书"写了下来,交给手下,叮嘱道:

历史人物包拯铜雕

交代下去,倘若有人能够对出下联,便可名利双收、加官进爵。此处必须赞叹包拯的聪明才智和心思缜密,用人心最容易被引诱的东西来得到结果,他深知对出一样下联之人,必是凶手无疑。包拯的告示一张贴出去,前来对下联的人便络绎不绝,但他都选择按兵不动。直到某日,一个书生意气风发的说出了"移椅依桐同赏月",他才下令手下抓人。捉拿书生之后,包拯派人前去调查,放下此人在新婚当日确实参加了那场婚宴,并且形迹可疑。

包拯古代名人铜雕

根据其左邻右舍所言,此人是在第二日天蒙蒙亮之时才回到了家中,此后一段时日,都显得眉飞色舞。面对公正无私的包拯,书生如何能够招架,不多时便招供了。一对原本可以白首到老的夫妻,因一个对联最终闹到如此地步,真是人间悲剧也。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