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建筑物前的雕像共有三组,第一组是金水桥上的栏板和望柱群的浮雕与圆雕,远看天安门的人会感觉到这些望柱很象人的队伍,柱头则颇象人的头部,一般说人的高度是判断建筑高度的习惯标准,但是由于柱头高于人的实际高度,所以它就造成了天安门比实际尺寸高大的“错觉"。望柱造成的错觉在远距离及中距离都起到尺度的视觉作用。第二组雕塑是华表,华表上面有两朵行云形状的图案装饰,在远看时,这两朵汉白玉的行云仿佛浮动在天安门深红高墙的上半部,构成天安门建筑在云端之上的意境。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精神层面。
石狮子分两组,前后排列共四座,是明代的原物,基本形是团起来的,这形状与天安门正面那长方形中有点梯形构造的大片平面的红墙,组成了很强烈的形体对比,也由于白色的石狮和红墙的颜色对比强烈。两组石狮华表及望柱同时也都起到增加空间感和加强中轴线的作用。华表石狮和金水桥上面的望柱柱头构成高低、深浅形状不同的三组相互配合衬高建筑。远看时三组雕刻起着衬托作用,等到观者由远走近,汉白玉雕刻已经移到旁边或后面时,人们已能看到城门洞的厚实感到它的深度时,建筑的伟大气魄已使游者感觉到压力,这时三组雕刻就完成了它的配合和衬托的任务,尤其是走进天安门的券门时,那深而厚的城门洞还会产生神秘感,造成强大的压力,那就是封建统治的压力。这种墙面浮雕的使用对于宗祠寺庙来说可以说让整个建筑看起来很是有传统文化的建筑风格。
因此,天安门前的三组雕塑,加强了紫禁城建筑的气势,加强了中轴线的变化和形象的多样。紫禁城有四个门,午门是正门在南面,高35.6米,当中建重楼九间,左右设钟、鼓楼,又叫午凤楼,清代皇帝去祭祀坛庙时,要经过这里。明代皇帝在这里惩罚大臣,有一次庭杖了一百三四十人,当场打死十七人,可见午门也是皇帝显威风的场地。过了午门,即进入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内建筑又分“前朝"和“内庭”两大区域。“前朝"是皇帝和百官见面的区域,以太和、中和、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其特点是威严而庄重,太和门是“前朝"的正门,宽58米多,面积1800平方米,明代皇帝就在这里听取大臣奏事,叫做“御门听政”。凤州镇还将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太和门前的两边有一对巨大的铜狮子,据说是乾隆时制作的。可能原先也有一组狮子作装饰,铜狮的雕刻雄伟,铸造非常精美,它精细而有气魄。铜狮玩球,另一铜狮在耍小狮子,这对铜狮美化了建筑,同时也显示了皇帝的威力。传说中的狮子,既能降怪“镇魔",实际上铜狮守门也能对大臣显示威风,造成心理的作用。铜的结实与狮子造型的强体积感觉,真有点象武装了的天王力士。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多半是为迎合西化主张而发起。
它既为紫禁城“前朝”正门装饰,也加强了统治者有力量的意念,它是紫禁城“前朝”雕塑规划的一个重点。前朝中心的三大殿下有白石台阶三层,三层白石台都有栏杆,栏板。另有突出的圆雕螭首1138个,作为白石台座的排积水口之装饰。白石栏杆,望柱的浮雕为龙、凤等图案,栏板1414块。构图非常饱满,体积感强,很有特色,它和栏板望柱柱头上那些龙、凤、荷叶等等的雕刻互相呼应,显得庄严而又华丽。而这些龙凤神物及云纹的雕刻形象,在金瓦红墙的建筑物下面,意似云海,加强了“天宫"的感觉。但这与守护传统文化是两码事。
在太和殿前面宽广的汉白玉石平台上,立有一组神龟和仙鹤的铜铸雕塑,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长寿。传说龙生九子,神龟就是其中的一个,属龙种,因而神龟局部,还有点龙的特征呢!在太和殿前摆这组雕塑,与两千多个汉白玉装饰雕的内容与形式,互相呼应,成为紫禁城雕塑规划中象征长寿的部分,它表达皇帝的愿望。因此,这就和天安门前那三组为烘托建筑的石雕作用不同,和太和门前显示威力的那两座铜狮也不同,这个地方已构成了皇帝长寿吉祥如意的象征。石雕牌坊装饰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共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序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和殿北面御路上有巨幅浮雕云龙,雕刻非常犷猛矫健,据说那是在五百多年之前明代的雕刻。石头长16.5米,宽3.7米,厚1.7米,重250吨。五百年前这样巨大的石头雕出了这样精致的艺术品,当然是非常宝贵的遗产和经验了。紫禁城里的“内庭”部分,以后三宫为中心,明代的皇帝就居住乾清宫内,清代的雍正及以后的皇帝搬迁到养心殿去住,从此以后,乾清宫就改成为皇帝接见大臣和春节宴请王公的地方。它的表情是吼叫与准备搏斗状,但气度不如大的魁梧和有内劲,可能也是清代的雕刻。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长春宫的院内大门两侧,各有铜铸的龟、鹤雕刻一对,很精美,也是作为表现愿望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