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复制厚趠方鼎的时候,需要先把真品的样子大概取模翻制下来,再做成石膏,然后在石膏上进行修整。因为在原件上直接翻制下来会有很多缺点,翻出来的模具也有很多问题,所以要修整。修整的时候,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修整,而要根据原件上面的纹饰,来看哪里有缺损、有不足,修整好之后就能使得最后的铸件成为一件比较好的复制品。像我们做复制品和普通文物商店的卖品是不一样的,原件上的锈是什么样的,复制品上我们就一定要做成什么样。青铜器上的锈总共有六七类,比如红锈、绿锈、石灰质锈。青铜器上的锈,最宝贵的是蓝锈,但是漂亮的蓝锈是很少见的,包括大盂鼎和大克鼎也很少看到漂亮的蓝锈。比如说根据鼎外形我们可以分为铜方鼎、铜圆鼎等这些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

所以我们修复去锈的时候,看到蓝锈,都是要保护而不进行去锈。其次是绿锈,但是绿锈的保留需要考虑美观、对称和均衡。如果青铜器上的是大片的绿锈,就要去掉一部分,所以去绿锈的时候,要提前想好哪个地方要保留。如果可以在文物上进行操作的话,我们就用一种医用打样膏加热回软后按上去,冷却之后取下来,但也像石膏翻模的青铜器一样需要观察其是否有缺点和不足,并对其进行修整。3d打印可以直接打印出来,但是要说复印性的话,还是像师傅这样传统的办法比较好,复印性是最好的,因为是直接在原样上取样和刻划,损失的细节是最少的。但是现在的文物复制必须要求对文物原件是非触摸式,所以我们这一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与3D等技术更好的融合。保存青铜鼎主要注意的应该是:由于水是青铜器的危害者之一。

因为我们尝试过用3d打印复制陶器,陶器复制出来的纹饰和原来的有不同,样子也很生硬。所以3d打印一类的新技术很好,我们应该好好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但是传统技术不能丢,3d打印出来之后还是要根据传统方法做成石膏,重新对照原件进行雕刻修整,而且要反复修整,直到和原件完全一致的地步,才算完成了复制。我们对纹饰复制的要求是极度准确的,但现在的3d打印还到不了完全准确的地步。北方吉林的金鼎大佛坐像落座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正觉寺后山顶端。

3d打印的细节不足,原因就像早期数码相机一样,比如在青铜器的纹饰上,就到不了我们要求的那个精度。所以现在还是用师傅传下来的技术,通过手工雕刻来解决。明年上海博物馆将迎来建馆70周年,据悉,上博正在筹备70件文物看上博的相关展览,从您的经历和研究出发,希望看到哪件馆藏文物亮相?我比较推荐龙耳尊,春秋早期时期吴越青铜器,上博收藏有器型和纹饰相同的两件,是50年代老一辈专家从金属冶炼厂的废旧铜料中抢救回来进行了修复,我建议成对展出。我推荐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地宫出土的北宋铅贴金阿育王塔。第二届中国国际铜雕艺术展雕塑创作基地启动仪式在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举行。

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这也是上海第一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塔基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通高25厘米,底座长9.5厘米。塔的材质含铅量超过90%,分片铸造,焊接成形后再通体贴金,这一制作方法在考古发现中罕见。我推荐良渚文化青浦福泉山吴家场墓地m207出土的象牙权杖。良渚博物院,上历博,青浦博物馆,福泉山遗址博物馆都陈列有它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