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葛的地名,最早出现于《左传》中,当时是郑国的一个小城邑。再向前追溯,长葛的名字又与上古一位神一样的人物有了关联,这个人名叫”葛天氏“。虽然葛天氏不及伏羲、神农、女娲那样有名,但他们的的确确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只是各自领域不同。伏羲专心造他的八卦,神农遍尝百草,女娲忙着研究制定一个有效提高人口数量的方案,而葛天氏在当时则属于娱乐圈的大咖,他亲手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偶像男团——三人执牛尾组合。

这个组合,虽然并不高产,但却为吕不韦所粉,载入了他著名的史书《吕氏春秋》中。吕氏其人,虽多有异端,但他著吕氏春秋时却是极为严谨的,体现了著书立说当以实为要的精神。《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载,其为了保证《吕氏春秋》的质量,曾于辕门张榜,言明谁能改一字,可得千金。千金虽不是千两黄金,但也是极具价值的,由此也足可证明其态度是极其认真的。至于葛天氏到底是不是长葛人,除了传说和长葛名字中的这个”葛“字外,再没有什么有力的佐证来证明了。

不过长葛却有着一位书法界的重量级人物,被称为楷书鼻祖的——钟繇。请他老人家出来做城市代言人,显然要比葛天氏更为妥帖些。至少他不似葛天氏那样虚无缥缈,更何况书法家的境界怎么看也比跳民族舞的要高许多。G107国道在进入长葛城后,入乡随俗,变成了钟繇大道。高大的汉阙后,钟先生手持巨笔,正在凝聚神思,仿佛随时都能落笔成章。于汉献帝时举孝廉入仕,是难得的文治武功都很出色,且又在在艺术领域成为一代宗师的人才。在书法艺术上,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行书、楷书,钟先生都是依托拈来,尤其擅长楷书,被后世称为楷书鼻祖。

一分辛勤一分收获,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与平日里的苦练是分不开的。和人聊天时练字,坐在那一边听你说话一边在地上用手写字;除书写外,钟繇的篆刻也是一绝,下面这张图可以说明问题。这是现存于临颍县繁城镇汉献帝庙中的”受禅碑“,也称”三绝碑“,是汉天子被逼宫的有力证据之一。所谓”三绝“,指的是此碑当时由王朗拟稿、梁鹄书写、钟繇篆刻,因为三人在文笔、书法、篆刻方面都是当代首屈一指的人物,故而称为三绝碑。

这通碑,事实上就是把汉王朝彻底从历史上终结的一道催命符。碑文中,历数了曹丕如何如何英武不凡,由他来君临天下又是如何如何之正确,而这位贤德之主又是如何在群臣的一再劝谏下经过三次谦让才勉强答应下来的。后面还有几十位当朝文武的联合署名,用以说明非一家之言,实乃众望所归。经历了400多年的大汉帝国,被一通”三绝碑“记录了下来,同时留下的是王朗的口才和梁鹄的书法,还有就是钟繇先生的篆刻艺术…小孩子在各样字体的汉字块儿中来回跳跃着,从中间拣出她所能辨识的字来,读给奶奶听。

围墙不高,但里面树木葱郁,杂草横生,在这里一点有价值的东西都看不见。问了一下路过的村民,指给了我大门的方向,并告知陵园是不开放的。细看落款,是一九九一年的时候,”台湾区“钟姓后人所立。一边琢磨着这个”区“字的妙处一边想,除了这里之外,风陵渡那块碑,也是台湾人所立。各样杂草生机盎然,大小树木参差林立,有些肥沃些的地方,还种植了玉米和杂豆。

在钟会墓前,几无立足之地,甚至连拍张照片的心思也都没了。钟会,与钟繇并称”大小钟“,在军事和书法上,也有不凡的建树,尤其在军事上的成就,比钟繇更是精彩了几分。这份精彩,不完全体现在其才能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与邓艾一起灭掉蜀国前后的故事上。当年,司马昭欲伐蜀,众人都不同意,只有钟会认为时机已到,力挺司马昭。于是司马昭便让钟会统领大军,与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结束了蜀国在成都平原的统治。

由于整个战役中最关键的环节都是邓艾指挥的,算起来邓艾功劳最大,于是设计使司马昭误会邓艾要谋反,将其下狱。司马昭何等人,知其有反意,于是发兵向蜀,名义上是来协助钟会,但在钟会眼里,司马昭这就是来摘桃子的,于是终于起兵造反。结局并不如意,因为他带出来的魏将多不服气,最终落得个被部将所杀的下场。纵观钟会一生,集才华与能力于一身,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他本可以像父亲一样,安稳地过完荣耀的一生,但偏偏遇到了司马昭,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局。陈寿先生在《三国志》中评价他说”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其人一生,或许罗贯中为他写的这首诗可以作为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