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竹”、“鱼”等形象常见于灰塑中,由于它们在粤语方言中与“祝愿”谐音,也有着美好愿望的寓意,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幸福观。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打细磨的高超技艺,也是一种对事情全力以赴、认真专注的工作态度。工匠精神对艺人来说,意味着既要做事脚踏实地,还要有能坐得住冷板凳,不为外界所诱惑的一种心性。每一个工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对工匠艺人有着非常细致的要求,这也体现出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灰塑的制作,一般先让石灰与水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再拌上稻草或草纸,用重物对其进行反复捶打,制成草筋灰、纸筋灰,然后对其进行塑造而成。

大致要经过准备材料、设计题材、制作骨架、草筋灰批底、铺纸筋灰、定形、上色、喷水保湿等多个工序,最后才能制作出一件精美绝伦的灰塑艺术品。从造型、细化到最后上色,每一个工序都是十分重要的。广州著名的灰塑艺人邵成村谈到工艺时说,纸筋灰的厚度只有5毫米左右,纸筋灰的厚薄深浅必须一次到位,十分考验工匠的技艺。一件灰塑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多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而灰塑艺人常常要在炎热的户外作业,这对工匠的意志力也是一个考验。

从灰塑那些充满着吉祥的图案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可以体会到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然而,灰塑的载体是建筑物,每座建筑物都有着它的文化内涵。走进一座祠堂,认真端详那些活灵活现的灰塑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意蕴。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最为突出,儒家强调孝悌思想,十分注重宗族观念,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宗族观念,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人们获得文化归属感的一种媒介。

在岭南地区,人们十分看重家族的血缘关系,在村子里人们都会修建祠堂。祠堂是一个家族的面貌的象征,越是有地位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气派的厅堂、精美的装饰、上等的材料,能够展现一个家族的地位和财力,这增加家族成员的荣誉感,成为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灰塑,就是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它与整个家族同呼吸共命运,它默默无言地看着家族成员的逐渐长大、成家、老去。从那些色泽斑驳、造型别致、主题丰富的灰塑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

在灰塑中,有大量反映道教的题材,反映了人们对道家生活态度的一种认可。比如在广东开平碉楼中,有着道教的“八仙过海”的图案,陈家祠的装饰中,“天姬送子”、“仙女下凡”等道教题材的图案。此外,随着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比如在陈家祠的建筑装饰中,有大量的佛教题材,比如莲花、金鱼、宝伞、胜利幢、吉祥结、金轮、宝瓶等。一方面,这是世俗祈福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道家和佛家都强调“惜福”、“感恩”、“知足”、“节俭”等生活态度,可以弥补世俗文化中的一些缺陷,从灰塑的题材中,可见佛道思想对于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岭南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灰塑这种建筑装饰艺术,它的外观优美动人,工艺精巧考究,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透过那些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褪色的灰塑,它们仿佛像是在对人们说话,讲述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