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丹最初创作《吻》的构思,是要表现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因偷情被杀,堕入地狱的悲惨情侣——保罗与弗兰西斯卡缠绵悱恻的恋情,准备将其放进他《地狱之门》的群雕之中。1887年,罗丹单独展出这件雕像时,将其命名为《保罗与弗兰切斯卡》,但是后来以另一同名浮雕取代了原稿,这件独立的雕像便被称作《吻》。于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阅读法国骑士传奇《湖上的朗斯洛》,当读到圆桌骑士朗斯洛与亚瑟王的王后圭尼维尔幽会亲吻时,保罗激情难抑,全身颤抖着第一次亲吻弗兰切斯卡。芒罗忠实于但丁的原诗,刻画这对青年情侣坐在一起读书时接吻的欲望。中国代以前的雕塑多是以表现烈士、英雄的纪念碑雕塑。

不过,芒罗塑造的人物衣冠楚楚,文质彬彬,表情含蓄,动作拘谨,缺乏性爱的激情。罗丹的《吻》则相反,他让这对青年情侣完全裸体坐在岩石上拥抱接吻,接吻的动作自然率真,大胆热烈,充满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表现了男女两性彼此爱慕到极点的柔情蜜意。从1886年到1898年,罗丹一直以自己的助手兼情人卡米耶为模特,不断加工润色塑造《吻》中的女裸体形象,罗丹选择了她接吻的最美的姿势。倒立的冲锋枪象征和平钢盔象征烈士们未见黎明曙光的遗憾纪念碑高米。

然而,他们的恋爱属于一种非常爱情,不仅年龄悬殊,有悖习俗伦理,而且罗丹已有一位他多年共患难的伴侣——罗丝,罗丝甚至还跟他生过一个儿子。不过,性格倔强的卡米耶却并不满足于充当罗丹的情人,而罗丹始终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结果导致他们两人长达15年的恋爱关系在1898年彻底破裂。为祭祀先祖、神邸建造的庙宇以及庆祝胜利、崇拜自然神灵建造的纪念碑、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

实际上,在《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倾心相爱的灵魂和肉体狂喜地战栗着交融的瞬间,而非这件雕塑背后的各种风流韵事。在《吻》中,罗丹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绝妙的形体设计,用青铜和大理石把情侣接吻这一瞬间的激情凝固成永恒的雕像,塑造成一座性感丰美的爱情的纪念碑。还试图推倒纪念碑上的南方邦联士兵雕像。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400周年”博览会上,法国政府送展的《吻》,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品。1898年,也就是罗丹与卡米耶分手的那年,《吻》的等身大理石雕刻在巴黎马斯广场沙龙和罗丹的另一名作《巴尔扎克》同时展出。主要形式以纪念碑、人物雕塑和浮雕为主。

展览中,《巴尔扎克》备受嘲讽,而《吻》则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