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最大规模的毛泽东塑像与群雕工程;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品格的缩影,因此家喻户晓。1978年,辽宁美术创作室雕塑创作组并入鲁美雕塑系,13名雕塑家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田金铎的《走向世界》、贺中令的《残历碑》《白山魂》等以深刻内涵和独到艺术表现享誉国内外。

2000年后,鲁美雕塑在以具象写实为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领域,逐步吸收国际当代雕塑的新观点、新技术,丰富创作。这一时期鲁美创作的大批优秀雕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赵一曼》《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整体雕塑》、北京西站南广场雕塑《国风》《雷锋和少年儿童》、第十届全国美展入展作品《姜煜》《无题》等充分展现了新的探索成果。继《庆丰收》等创作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全体教师于2015年至2017年参与创作完成了中央党校大型组雕《旗帜》,又于2021年创作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大型组雕《追梦》,鲁美雕塑系以新经典作品完成了与前辈艺术家的对接,让鲁艺精神薪火相传。

《旗帜》高13.7米、长20.8米,坐落在中央党校综合教学楼广场前。整个作品采用同向、围拢式构图,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气势恢宏、鲜活灵动。雕塑顶端塑造一面鲜艳飘动的巨型红色党旗,下部塑造62个人物形象,旗帜两边是56个民族人物形象,展现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众志成城、坚定豪迈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昂扬精神风貌。

《旗帜》领衔主创为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李象群,主创团队由洪涛、鲍海宁、李遂、张哲宇、马克辛等20余人组成。全体创作人员迎战酷暑严寒,最终呈现出气势宏伟的史诗般力作。表现历史、塑造英雄、弘扬精神、歌颂时代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雕塑工程中,鲁美再担重任,创作完成大型汉白玉组雕《追梦》。《追梦》主题突出,生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领衔主创为李象群,主创为鲁美雕塑系主任洪涛,以及李遂、吴彤、朱光宇、沙泉、商占祥等骨干力量。

《追梦》以四个侧面展开,正面主要表现新时代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等各界人物。另外三面则选取全国56个民族人物形象,以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法,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各界人物代表形象融入造型主体中,诸多元素烘托视觉形象,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气势,展现出欢乐和谐的宏大场面。《追梦》既写实又写意,73个人物比例协调、动态严谨,由不同民族人物形象组成多个乐章,构成一曲气势恢宏、动人心怀的交响乐。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拓展了民族化与时代性相融的雕塑内涵。“《追梦》是在《旗帜》的基础上创作的,延续了《旗帜》的精神。希望以打动人心的当代现实主义精品佳作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奋进的力量。雕塑家、雕塑教育家,鲁艺精神重要传承者,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基础教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至1955年就读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1956年至195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训练班学习,1958年任教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历任教授、系副主任、教研组组长。

参与创作《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庆丰收》群雕、抚顺雷锋墓前纪念像、沈阳中山广场群雕等经典作品。1955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参加《庆丰收》群雕、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等重大公共主题雕塑创作。195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任雕塑系副主任、教授。参加《庆丰收》群雕、沈阳中山广场群雕等大型公共雕塑创作,为诸多城市留下时代记忆,并多次荣获全国雕塑大奖。

出生于1935年,雕塑家、美术教育家,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创作了《白山魂》《残历碑》等作品,荣获多项国家大奖。其以高度的责任感继承和弘扬鲁艺的优秀传统,是鲁艺精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其代表作品有《堆云堆雪》《红星照耀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数次荣获国家雕塑大展、体育美展重要奖项,荣获国际缪斯艺术奖。2016年以来,李象群带领鲁美师生先后创作《旗帜》《走向胜利》《红军魂》《追梦》等大型组雕,传承弘扬鲁艺精神,诠释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