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此处为万佛寺园林的重要依据是所在位置,上世纪50年代,就曾在附近发掘出土200多尊佛像。其中一件经幛上明确记载此处为净众寺,而万佛寺在唐代,就叫净众寺。不仅如此,通锦路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小部分佛像残件,这些佛像年代从五代到唐代不等,恰好契合了万佛寺有史可考的最早年代:成都万佛寺石造像万佛寺石雕佛教造像。
这些残碑均为明朝买地券,分析认为是当时的人们在此购地,用于建造阴宅。“遗址由唐代至明代的功能改变,可以看出万佛寺在盛唐时期还有精致园林,到了宋代以后就成为墓葬区。有史料记载,到了明末清初,万佛寺毁于战乱,清代保留的寺院建筑已经相当衰败了。记得那时还不知道里面有这个叫万佛寺的寺庙。
”通锦路遗址的发现,可以佐证唐朝时期成都府为中心的园林建筑已很发达,著名的浣花溪草堂、徐卿草堂、朱山人水亭、卢照龄山庄也都在同一时期。同时,对于城市考古中复原唐代成都城的结构布局、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学术界曾经认为,北方石窟艺术在盛唐以后衰落,从此再无佳作。以及万佛寺南梁二菩萨造像碑碑阴场面十一与十二。
从清光绪年间开始,成都便陆续在万佛寺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佛造像,最早为南朝所建,是江苏南京栖霞山、浙江新昌宝相寺的少量石刻之外,已不多见的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也暗示着南朝时的成都与当时的建康一样,是一个梵宫琳宇鳞次栉比、塔刹庄严的古都。而万佛寺此件佛像残座不具备十二梦王情节特征。
不仅如此,佛教中的阿育王像,迄今也仅在成都有出土,其中7件就来自万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