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这里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成仙的地方,因此景区内除了千奇百怪的丹霞石景,还能看到一些和八仙文化相关的景观,通过雕塑了解相关传说故事。汉钟离是中国民间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原名叫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字云房,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军,故被称为汉钟离。他自称是“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思是,我钟离权是天下最大的闲散之人。得道下山后,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他的哥哥钟离简同日升天。

相传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位仙人经常在此聚会。比如汉钟离得道处,炼丹台,会仙台,仙姑鞋,仙人弈乐等景点。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刘维祺老师创作。为了拯救苍生,铁拐李就用铁拐杖,在这里捅开了一个窟窿,于是泉水涌流,当地人又叫它长命泉。另一种说法是,人们来到这里朝拜神仙,必须虔诚合掌参拜,所以才叫合掌门。

明朝隆庆二年,僧人明圆带着他的弟子真宁,由宁都来这里“卓锡”,建筑念经堂。由于明圆,真宁师徒极力开拓,从此岩迹更为显著,香客和游客日益增多,汉仙岩进入鼎盛时期。在右边的摩崖石刻上详细地记载了明圆、真宁师徒拓建寺庙的时间、地址、山地田产及四向界址。民间传说“天子万年”这四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所写。文天祥曾经领兵由梅州北上收复会昌,他在途径汉仙岩时,因忧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写下“天子万年”,期望力挽狂澜,延续南宋王朝。

“天子万年”四字是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岳飞所写,依据是此字迹与于都罗田岩岳飞所书字迹十分相似。汉仙岩脚下营坊村有个少年叫王梓,他上山砍柴,看见一只小白兔,而追赶进入洞中,恰遇韩湘子与汉钟离下棋,待看完一局棋,王梓发现砍柴刀已锈成烂铁。回家后,到处已是一片废墟,一打听才知世上已过数百年。于是王梓返回洞中求仙,经韩湘子指点,炼丹三年,丹成后羽化升天。

汉钟离原是汉朝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因遭贬敵,便看破红尘,跟随铁拐李云游四海,来到汉仙岩。他觉得这里是块修身养性的宝地,铁拐李就留他在此悟道。暗中却指使土地山神化作一对夫妻,常在汉钟离的眼皮底下交欢作乐。后来玉皇大帝闻听此事,指责山神夫妻违反天条,将他二人点化为石。我们三人与周文荣老人交谈中获知,这些桌椅板凳都是他和儿子从山底下背上山的。想想刚才我们从仅容一人通过山洞之难,再想象老人将生活用品等运到这里,实属不易。

相传八仙大战龙王时,从海上战至天际,混战中何仙姑不慎丢下一鞋子在此,遂化为石。在天门下,洞崖处有几处造型奇特的岩石,细细看来,宛如一只小龟正趴在一只老龟身上,还有一只正缓缓探出头来,似在寻找仙界的各路神仙。游人置身汉仙岩间,举目所见,皆为奇景,而且景中有景,景景有传说。据专家考证,寨门建于明代,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沧桑可见一斑。这里有一直径约20米,高10米的半圆状天然“天屏”相传为张果老的宝物“渔鼓”。

据当地老辈人介绍,历史上古人可见到圆圆的“渔鼓”的全貌。只因历经岁月沧桑,山洪冲刷,泥土逐渐堆积,将“渔鼓”掩埋了大半,只露出现今所见的小半圆。堆积在“渔鼓”前的积土形成了现今的土坪,长满了翠竹,组成了一副竹石图,如诗如画。其中明万历年间,任彬州知府的胡夷简,明万历五年进士邹元标,隆庆五年进士郭子章等人的题咏崖刻具有较高的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汉学历史文化以及明朝朝廷在甘南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