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雄学习高尚的品质,本来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多数人知晓赖宁小英雄的事迹后,第一反应都是敬佩。如此年轻的少年人,在无忧无虑有着无数未来可能的年纪,他本应该在大人的庇护下平安健康的成长,却为了救灾牺牲了自己,多么令人惋惜。因此,在把赖宁推上被崇拜的展台后,人们有了更多的考量。赖宁,褪去英雄光环,他也只是千千万万平凡孩子中的一员,他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内一户普通农民人家。自小聪明伶俐的赖宁在学校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他热爱思考,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的常驻选手,而且曾额外获得过各种奖项。
和很多孩子一样,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但是,他还没能实现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就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因此,关于赖宁的精神值不值得推广,关于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之类的问题成为了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说赖宁的牺牲是无谓的牺牲,宣扬他的精神,是对未成年人生命的不负责,是“愚昧”的表现。更有甚者,表示赖宁这种少年人的生命对社会“不值钱”,除了家人没人在乎。火灾爆发时,赖宁作为一个体力和专业知识都不够支持他参与救火行动的未成年人,他鲁莽地冲进火场进行了数小时的救灾行动当然不可取。
面对危险,能力不够的未成年人应该第一时间寻找专业人员的庇佑,保证自身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这是少年人希望帮助控制危险事故的正确操作。但是,面对灾情严重的火场,成年人恐怕都心生恐惧,而赖宁作为一名未成年人,却敢直面灾难,主动参加救火行动。他的英勇无畏,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舍身取义,都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精神。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存在于社会中,这个社会才会充满希望,充满人情味。
如今,赖宁的事迹已经被撤出了教科书,而他的雕像出于各方面的考量,也被拆除。这不是否认赖宁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而是时代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进步。教科书里没有赖宁的事迹了,雕像被拆除,有关赖宁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被埋藏在时间的沙子之下,人们认识赖宁的途径几乎断绝,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赖宁是谁了。事实是,传承赖宁的精神并不是靠书面的宣传,而是每一代人的传承。我相信,当年被赖宁无畏精神影响的一代人,如今一定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见义勇为。
不在教科书,在每个人身上,这才是赖宁精神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