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总理决定这个像不参加游行了,立在天安门广场,还得不让毛主席看见。后来就放在军事博物馆,一排柳树挡上,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检阅群众的时候,正好就看不着主席像。“在六十年代,全国的陈列馆、纪念馆的建设,基本上都有毛主席像,那时候叫做万岁殿,比较典型的标志是主席像、党旗、葵花灯等。所以,那时候是全国都掀起了修建毛主席塑像的这样一股热潮。”当年按照鲁迅美术学院的泥塑翻制的不锈钢主席像,最后被放在了北京军事博物馆。

那么清水塘的这尊铝镁合金的主席塑像,又是从何而来呢?根据贺中令等人回忆,在上海制作了那尊巨大的毛主席塑像之后,不久,他们又接到邀请,去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协助一尊毛泽东铝镁合金像的制作。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即著名的“101”厂,是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祖国的银色支柱。在查找了东轻厂1969年的任职档案后,杨德兴找到了时任厂革委会主任的严修煌老人,他正是当年铸造主席塑像的负责人。

根据老人回忆,当年7.1米的主席塑像一共塑造了两尊,一尊准备送往湖南韶山火车站,一尊送往黑龙江省展览馆,当时叫作红太阳展览馆。根据亲历制作的老工人回忆,这尊塑像似乎并非由铝镁合金铸成,因为铝镁合金存在一种应力,这种物理现象可能使塑像开裂,所以当年在选用配方时,采用了能够相对消除应力的铝硅合金配方。考虑到塑像过大,在翻模型的时候,像身细小的部位可能会刮落,工人们将耳朵和鼻孔部分先做成活块,安放在了砂模里面。“因为主席塑像很大,车小了还不行,就得整个大平板,而且这中途还不能有站,中途有站的话恐怕对主席塑像当时来讲的话,怕会有一些损坏,磨损啥的,造成一些影响。

”1969年11月,一列专列在深夜里直接从东轻厂的厂房出发,向长沙方向开去。在这辆被铁道部批为“特调”的专列上,卧姿安放了7.1米的毛主席塑像。“如果要是白天运输,当时的群众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都非常强烈地对主席的那种爱戴,那心情不好形容,都发自内心的对主席的尊重,是不是?”重达十吨的塑像经过长途颠簸,在到达长沙之后又经过了一个月的修缮。没有想到的是,此时韶山已经刚刚建设完成一座毛主席塑像,原本计划送往韶山的塑像就停留在了长沙。

“肩膀这儿留两个孔,有一根圆铝棒穿进去,完了是钢绳吊着嘛,这样的,吊着那个上面就吊上去了,完了以后,把两边的棒抽出来之后,两边就是现成的铝堵,完了堵上以后,搞油漆腻子一封,完了就看不出来了。“我都记得很清楚,在主席的头部,留了一块不刷漆的,为什么呢?当时那个钳工在油漆喷完以后,就搞锉刀把头部锉了一块直接露铝的,漆膜都锉没有了,就是雷电来了以后呢,可以直接导电走。

”当时主席是不愿意再为他塑像了的,全国的塑像已经太多了。因为当时的铝硅合金是稀有金属,是作为飞机上的重要原料用得很多。1969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决定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的这一天,开馆并举行塑像落成仪式,特向中央提出申请,可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得到任何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