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狮子雕塑以河北曲阳武氏祠前的石狮、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为代表。这些石狮呈行走状,高昂着头,胸脯挺起,张嘴怒吼,目光炯炯逼人,刻工简练粗犷,具有古拙的风味。同时代的神兽“辟邪”、“天禄”甚至“麒麟”都呈现出狮形。
西安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氏的陵墓,墓前的一对走狮用整块青石连底座一起雕琢而成,造型粗壮憨厚。它们前肢斜伸,胸部挺起,狮头高昂,双目远瞪,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宋代,狮子的颈项上开始配铃铛、绶带,狮造型开始宠物化。
明清两代,中原地区的狮造型基本上完成了程式化,成为我们目前经常见到的那种形象:狮子嘴宽而方,额下有须,头部毛工整地交圈成涡半球。狮子雌雄成对,右边的雌狮抚摸着仰脸作耍的幼狮,左边雄狮踩着绣球,这种狮子在旧时许多宫殿、寺庙、官衙、馆所的大门前都能看到。
狮子瞪着大眼,微微歪头,半咧着大嘴,身披缨络彩带,颈项饰有铃铛,雄强中露出秀媚之气。总之,中原地区各个朝代的狮子雕刻重在写意,写实之作不多,与狮之实体差别极大。在民间织绣、刺绣、印染、年画、剪纸、陶瓷中也有许多雄狮雕刻造型,这些狮造型玩赏性很强,充分宠物化,毫无神秘之感。
“眼如铜铃方宽口,张嘴露齿伸舌头,铜头铁额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颜开”。民间狮舞是一种融吉祥和娱乐为一体的风俗舞,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姿势,表现出狮子雄健勇猛的气概,显示人们乐观、英勇无畏的气质。
“尽管世界上绝对没有这样一种狮子,可是,只要你舞得好,舞得有感情,也就会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创作,不会因形象的夸张而妨碍想象的真实。观众似乎感到的确有那么一种猛兽雄狮雕刻,被人在驯服着。中原地区文献记载中的雄狮雕刻大多走样,狮子图画少有写实之作,民俗中的狮子造型重在写神,强调神似而不追求形似。
汉族崇拜的不是雄狮雕刻的身躯,而是狮子的精神,甚至是想象中的狮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