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出自诗经的诗句,形容的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著名作家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书中,讲述了近50种和葫芦有关的神话故事:这些带着神秘色彩的传说,为葫芦蒙上了一层神秘而面纱,吸引着不少文人墨客。孙希洲,号葫芦子,是中国葫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寿光市华夏葫芦博物馆及三宝葫芦艺术馆馆长,同时也是寿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孙希洲现在还记得1988年的某一天,为了给妻子的祖父庆祝生日,他把小钢锯磨成刀片,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在葫芦上雕刻了“福寿”二字,以曹操的佳句“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为边款,作为庆生礼物赠送给老人。

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寓意吉祥,老人收到后十分欢喜。这便成了孙希洲人生第一件正式的葫芦作品,同时也引起了他对葫芦雕刻的浓重兴趣。把故事刻在石头上,不太吉祥,但是刻在葫芦上,却让故事有了美好的意味。优秀的葫芦雕刻师们可以根据不同葫芦的特性,将自己的思想、品味、情趣、爱好附着在葫芦上,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工艺作品。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长成一只美丽的葫芦、最后变成一件精美的葫芦雕刻工艺品,每只葫芦的创作过程都有着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这些令初次接触葫芦雕刻的孙希洲倾心不已。

“当时我的工资不高,但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钱来买葫芦。”尽管当年工作繁忙,孙希洲依然坚持每天腾出时间来练习葫芦雕刻。初学者在雕刻时,很容易会将刻刀从葫芦表面滑出去,伤及手背和胳膊。这些时不时出现的“意外事故”也让周围的人对孙希洲的葫芦雕刻并不看好。”2012年,孙希洲创建了占地5000多㎡三宝葫芦艺术馆。2015年,他自费筹建了寿光市“葫芦世家”三宝葫芦艺术博物馆。为了寻找一只合乎心意的葫芦,他甚至自己种植了20余亩葫芦。

“这么多葫芦在一块地里生长,容易授粉,能长出形态各异的葫芦。这些被挑选出来的葫芦需经过经刮皮、醋洗、暴晒等多道工序后,才能登上他的工作台,开始进行雕刻绘制、着色成品。葫芦雕刻,用力把握度十分重要,可谓是入木三分,稍有不慎前功尽弃。在这样光滑的弧面上勾画山水花鸟,书写诗词书画,凭的是生平多阅历,胸中有沟壑,也凭的是一手点挑划拉刺勾的好手艺。

从接到参展通知到正式参展,中间的准备时间仅仅只有2个月。“这期间经历了太多的事,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了。”孙希洲的女儿孙冠男回忆起这次参展的盛况,如此说道。应该以怎样的主题来制作这些作品,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这些困难对于第一次参展的孙希洲等人来说,并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只能自己去想方设法解决。

在极具古韵的江南纸伞映衬下,以“中国梦”、“天人合一”、“中国馆吉祥物”为主题创作的葫芦雕刻艺术品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天”展区正式展出。这些参展的葫芦纯手工雕刻上色,工序繁复,寓意深刻。葫芦上的诗文由孙希洲以其自创的金石体雕刻技法雕刻完成,一笔一画发乎情,一词一句皆写意。率性自然的体征、瘦劲挺拔的篆书、遒劲刚毅的中国印和农业主题的浅浮雕。当传统的葫芦雕刻碰上时尚的米兰,这些作品便成为了米兰世博会上一道无法复制的靓丽风景,受到各国参观者的热烈追捧。

“我们做各种葫芦,包括金属葫芦,含有葫芦元素的都可以做,版画,好多与葫芦有关的东西都是葫芦世家创作的范围。”孙希洲先生对葫芦雕刻的认知与东家不谋而合——让传承成为潮流。数十年来,他组建了一只优秀的葫芦雕刻团队,不断提升技艺,制作完成了一件件风格独特的葫芦艺术品。并且不断受邀参加多项展览,代表寿光在省内、国内多次获奖,多件作品走出国门,被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

孙希洲自费筹建的三宝葫芦艺术博物馆发展至今,吸引了大量社会上热爱葫芦制作的人士。“非遗传承,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最重要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传承,积极的正能量的传承,让优良的传统,好的美德,传承下去,顺应自然,行善积德,此谓葫芦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