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到有人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来安慰自己做过的错事,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完美无暇的人呢?但是有人说包拯好像没有什么缺点,其实包拯也是凡人,是凡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那包拯到底做过哪些错事有怎样的缺点呢?在包拯做官的时期,清正廉洁,为老百姓伸张正义,用于直谏。宋仁宗曾经当中表扬过包拯为官廉洁,后来又说包拯有“岁寒之操”,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很难说出口的。文坛巨匠欧阳修素来跟包拯谈不来,但是欧阳修却在《再论水灾状》中极力的举荐包拯。

包拯虽然十分的出色,但是后人将其塑造成一个像神一样的完美无瑕就有失偏驳了。毕竟包拯还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官僚,难免自己的身上会带着一些官僚的习气。他作为一位为民伸冤的好官,同样是为敢于直谏的君子,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犯一些错误的,他并不是完美的。在古代有一种选官制度就是当官的人再为朝廷举荐人才,有一次包拯举荐的人才上任之后犯了错,没有将工作做好。包拯这个时候为了尽快官复原职,做了一件事情一直备受诟病。

他大肆的搜罗当地的明石珍品,打通了各个关节不到半年的功夫就官复原职了。最让人意外的是包拯竟然还有一次,因为他手下的官员犯了错,需要协助调查,包拯怕连累到自己直接压着不让调查的官员办案。包拯虽然被认为是刚正不阿的典范,但是其实他还是明白为官之道的,总是能够趋利避害化险为夷。有一次宋仁宗的宠妃张贵人,为自己的亲人讨要封赏,几个大臣觉得这个先例不能开。所以大臣们中间几个刚直的大臣联合起来,准备劝谏皇帝。

可是皇帝听到他们的劝谏之后却大发雷霆,这几位大臣其中就有包拯,但是包拯见到皇帝发火就不再言语推到一边。剩下的一直劝谏皇帝的官员最后都被贬官,之后更是被一贬再贬。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包拯在自身的身家性命跟对皇帝的忠心之间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人们都称赞包拯断案入神,但是世上哪有没出过错的人。包拯也不例外,有一次知府衙门的旁边失火了,有几个年轻人不救火反而在旁边说:

其实这几个年轻人只是不懂事乱说话而已,并没有其他的心思,火也不是他们放的。而另一方面包拯对于聚众闹事的人跟士兵也从来不会心慈手软,他曾经将一批闹事的人全部判了死刑。包拯也是凡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正所谓人无完人,但是包拯犯的这些错误跟缺点又不能完全怪他。因为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我们不能要求一位肉体凡胎的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完美。总体上来说包拯作为封建王朝中的一名官僚,还是非常的廉洁公正的,也值得后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