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安仁|永乐古渡牌坊联中的历史印记

下联中的炎帝系“炎黄子孙”里的祖先神农氏。安仁县载重量最大的船为80市担。由于货物集散,人员往来均依托码头,附近遂成集散市场,演变为现今安仁最古老的商业街。永乐江江面宽阔,两岸往来需摆渡,此处属官渡。官渡是官府负责船只和渡工经费,义渡是民众自行负担。如今,永乐大桥依然是进出安仁县城的交通要道。
Date: 2022-03-19 06:19:25 | View: 231

人文安仁|永乐古渡牌坊联中的历史印记

相传炎帝足迹遍布安仁,教民农耕,遍采草药救济万民,后误食断肠草中毒而亡,葬“茶乡之尾”炎陵县。安仁多地有炎帝采药、洗药、晒药、熬药、用药济民的传说,奉炎帝为药王。县城所在地古时又名香草坪,在古渡口下游300米的南门洲上,神农曾在这里晒药。群众感戴神农大德,在春分社日,民间自发祭拜神农的活动延续下来,就是今天一年一度的春分药王节,俗称“赶分社”。

中国上古人物人文初祖汉白玉神农雕像

春分节前后差不多半个月,各地商贾云集,药材门类众多,交易量甚大,安仁因此成就了“南国药都”美誉。在古渡口的东头,建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神农广场,正中央巍然屹立着一尊神农雕塑,坐北朝南,左手拿耒耜,右手擎灵芝,神农文化薪火相传。永乐江被誉为安仁人的母亲河,全长210公里,自南向北,一路浩荡,自熊蜂山下奔涌而出,擦稻田公园右肩,绕县城而过,接洣水,入湘江。县志记载,县城南门口码头是县内当时建设最早、质量最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码头,用石板建成,长8米,宽3米。民国26年,群众集资扩建,用多级青条石砌成,长15米,宽8米。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的年代,渡口舟来船往,风帆点点,热闹繁忙。

人文初祖五榖神农大帝石雕像

清代及民国,安仁航运以货运为主,本地生产的谷米、大豆、木材等物质靠木帆船运往株洲、湘潭、长沙等地。民国中期,在永乐江运载货物的有衡阳、安仁、常宁3县的木帆船总共90余艘,年运载量达6480吨。由于货物集散,人员往来均依托码头,附近遂成集散市场,演变为现今安仁最古老的商业街。官渡是官府负责船只和渡工经费,义渡是民众自行负担。“英贤处天际一波”指开国中将唐天际和从安仁走出去的精英俊杰,寓意安仁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大型神农铜雕像

唐天际是安仁人的骄傲,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解放后,任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将军可谓文韬武略,是军旅著名将军书法家,多处留下了他的墨宝。安仁县烈士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将军题写的碑铭,遒劲有力。据县志,1960年1月,古渡口下游1公里处要建一座永乐大桥,这座桥是安仁县当时修得最早的大型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四孔双曲拱公路桥,后因资金未到位,1961年1月停工。

鎏金铜雕神农氏雕像

1965年省计委批示,由省交通厅注资40万,大桥才复工兴建,1966年7月1日正式通车。将军邀请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题写“永乐大桥”四字的牌匾,刻在大桥两端的栏杆上,可惜后被毁坏。伴随“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的开展,桑梓情,乡国梦,将会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提起。全境四周群峰罗列,迤逦连绵,中间地势开阔平坦,有“天下第一福地”美誉。山称“仙”而不叫山,金紫仙、太湖仙、九妹仙、猴昙仙等多处大山,景景不同,别有洞天。

铜雕古代神农氏人物雕塑

此联写满了安仁人的自豪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