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是城市之肺,与一般建在城市中心地带的综合公园相比,还有建在城市郊区的大型生态公园,其中湿地公园就是最特别的一个例子。由于特殊的生态、巨大的规模、僻静的位置,还有各种“苛刻”的审批条件,让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显得极为“珍贵”。在湖北武汉江夏区的安山街道附近有一座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它几乎拥有湿地园区的所有特点:面积宏大、生态优越、环境静谧、与世隔绝,是休闲游览的绝佳去处。前往安山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考验是否为本地土著和外地人的过程,主要在于公园周边的交通路线过于冷门和偏僻。
如果是从市区出发,那么在大方向上,首先要保证到达江夏区,具体来说,就是先要到江夏区的郑店街道白沙洲大道南延长线上。这个线路好走,城区三环线、绕城高速,以环状区域向南;之后再从白沙洲大道无缝转到京港线,之后就是一条直线向南走个几十公里,到安山街道后开始拐到西边,这时候漫长又曲折的乡道路线模式开启,需要紧跟导航慢慢走。安山国家湿地公园附近没有地标建筑,毕竟沿线都是村庄,不过,可以将最近的合心村村委会当作导航标,这样遇到当地人问路,也好有个指向。好在湿地公园周边的乡道规模还算开阔,植被非常茂盛,还有规律分布的电线杆,成为最好的路标,一人一车行驶绰绰有余。而车子走到湿地公园后,最有亮点的景致就是旁边的湖泊,它宛如一张玉盘,分布在繁茂的草地和滩涂边,水质清澈,水平面广阔,看着赏心悦目。
郊外的景致就是这样自然,没有人工和企业污染,鲜有人迹活动区域,一切都仿佛还维持在最初的样子。跨入安山国家湿地公园里,首先看到的是非常多的竹篱笆,它们沿着公共道路区域两边划开。竹篱笆的颜色很淡,是那种竹子的干枯黄,竖在地上,与周围的绿色形成强烈反差。暮秋时分,植被的绿色并不新鲜,使得整个湿地区域的画风像是加了一层滤镜,看着较为厚重。孩子们首次见到如此开阔的风景,穿着防护外套四下奔跑,在偌大的天际下奔跑,显得兴奋异常。
远处的湖泊、近处的草地、绵延的小路层次分明,再就是几队游人,稀疏分布,看着开阔气势,自由自在。从入口处到最近的一片草地,是平缓的斜坡地带,再向前,湖畔近在眼前,有一条曲折的木栈道建在水边上。栈道很宽阔,栏杆看着结实,有几位落单的游人已经走过去了,不停在摆拍。有意思的是,栈道和岸边相连的区域里,仍然树立了很多竹篱笆,用铁丝捆绑,扎在一起,看着很有田园风情,它是园区里最常见的工程材料。
一边是木质栈道,一边是竹子篱笆,水泥雕塑少,大型工程没有,更加显得园区里的自然氛围浓厚,这样的规划确实不多见。在栈道上走动,体验很新奇,主要是脚下的滩涂清晰可辨,连一些流水的痕迹都能隐隐听到。虫鸣鸟叫有时候在附近,也有时候从天边飞来,立体且清净,可能就差湖水岸边来一艘轻舟,整个闲散的意境就活跃起来了。栈道曲折来回,有时候也能看到苇草长势茂盛,横贯而出,游人走过去,轻轻拨开芦苇,掀起一阵阵水流飞溅。等走到距离湖岸最近的地方,那一排排草皮早就陷进水里了,秋之茂盛最好的表现便是水草丰美,野鸭偶然探出脑袋,这一湖的景色变得隐匿且安静。
走出栈道向南,湖边的水面被草坪和滩涂分为好几个部分,有的上面长杂草,有的则是一片荷塘,荷叶枯萎,野草茂盛,枯黄的草坪形成一条泥泞小道,不敢踩过去。还好这边有公共道路,顺着道路上去,又是观景区,草坪一大段一大段,树立的竹篱笆又出现了。竹篱笆分出几个区,每个区域里都有“雕塑”,非水泥建筑,而是用类似稻草杆编织出的抽象物,有风车、天鹅和人形。这些“雕塑”的外形很粗糙,扎在草坪中的时间估计也漫长,但它们同样耐得住风吹雨打,成为很好的天然宣传案例。在偌大的湿地园区走一圈,哪怕是走几圈,都不会感到热闹,反而是空旷的地带加剧了安静氛围的蔓延,像这方圆百里都是无人区一般。
由于地形地貌决定了园区里只能走公共道路和观景区,没有辅助的车辆,全程靠双脚漫步,完全是零距离接触湖光水色,较为接地气。想到几十年前在湖区生活过的时光,那时候每次出门必然撑船,吹着凉风,极尽潇洒又落寞,而现在则需要驱车几个小时来郊外看类似的风景,这时代和时尚的变化,真是让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