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2年1月11日/美通社/写意,意为先,而后写之。如诗歌、书法、绘画,中国古代雕塑里也存有大量“尚意”作品。原始社会对神像、动物等诠释,出于认识和技巧局限,无法做到惟妙惟肖但模糊意象、强烈情感和直观感受,却造就高度写意的原始艺术无论线条、体量抑或面与面之关系,都手法淳朴,情绪饱满,宛若神品。同时,南北朝佛像菩萨像、唐代陶俑、宋代晋祠宫女、金元墓室砖雕、明清部分工艺雕刻…研究电铸铜技术的平面化雕塑艺术语言。

写意自汉代以降,虽此风渐减,但依然支撑了中国人指尖的艺术灵敏。至近现代,西洋雕塑介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中国开始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先是集中向法国学习,1949年后向苏联学习,1979年后向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习…西方雕塑并非洪水猛兽,它当然可为国人学习、掌握、运用但一个重要时代课题仍如达摩克里斯剑高悬于中国艺术家头顶:引进外来雕塑样式同时,如何建构中国本土雕塑体系如何将中国传统雕塑里的“尚意”变成一种美学追求与自觉?这条路上,不少艺术家做出了尝试无论游学西方或是扎根本土民间,他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对之进行再发现、创造,于广泛吸收东西方两个雕塑体系观念和语言精华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尚意”美学思想为内核,以西方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为补充…摆放大型类似握手的雕塑艺术作品群。

00黄金档,《似是故人来》第二季第八期,跟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脚步,看其如何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之长河中,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