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长约700米的成贤街的两端,耸立着两座雕刻精细、彩绘鲜艳的木牌楼,匾额上题书有“成贤街”3个金色楷体大字。由成贤街东西两端往里走的街上,在“国子监”大门东西两侧的街上,也耸立着两座型制与“成贤街”牌楼相同的彩绘木牌楼,匾额上题书有“国子监”3个金色楷体大字。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学生在这里学习。据记载,在元、明、清三朝中,得中进士头衔的国子监学生多达四万八千余人。这些人毕业于国子监,考中进士后便在国子监旁边的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上镌名,由此而“成贤”,流芳千古,故而此街的名字被称为“成贤”街。

另一种说法是,元代时加封孔子曰“大成”,其弟子都被后人尊为贤哲,而国子监的学生学的是儒学,都是孔子的学生,也都在贤哲之列,故此街取名为“成贤”。跨街而立于成贤街上的两座“成贤街”牌楼和两座“国子监”牌楼都建成于明代。

成贤街之所以牌楼多,决非偶然,是因为孔庙和国子监都设在此街。不论是到国子监去上学的监生、皇族子弟和外国留学生,还是朝廷在孔庙祭奠至圣先师孔子,历代状元、进士考中后去拜谒孔庙,所有官员人等在成贤街都要下马步行。成贤街的四座牌楼都是造型独特、较为罕见的二柱一间三楼垂花吊柱出头冲天式木牌楼,在正间两侧还有约相当于半间次间的楼顶和额枋,而边柱又不落地,悬于半空中,构成垂花门吊柱形状,如果仅观其上部,以为是四柱三间三楼式牌楼,近看其上下全身,方知实际上仅有中间两根柱子。

牌楼为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三层斗拱出檐,涂以深绿色油漆,并以金线勾边。牌坊为双额枋,额枋间匾额上题书“成贤街”3个金色大字,额枋和雀替上布满各种彩绘花纹图案,冲天立柱下段用挟杆石包裹,中段漆朱红油漆,上段布满蓝底彩色团花,立柱顶端为琉璃毗卢帽,布满灰绿底彩绘图画和云纹。

整座牌楼金绘丹漆,一派富丽堂皇,俨然是一件华贵的艺术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国子监”牌楼的造型和建造结构与“成贤街”牌楼基本一样,只是楼顶琉璃瓦的颜色及斗拱、额枋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