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确实没少下功夫,首先就是拆违建,一户户做工作,尤其是一些临街做生意的店家,街区改造对他们影响较大,还好最终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现在下水道实现了雨污分离,路面干净整洁,最终也得到居民的好评。站在法院西街和裴昌庙街交汇处向四周打量,身边是一个下棋的雕塑,在等棋友的同时,也在研究布局,形象生动;早些时候种植的行道树也已枝繁叶茂,整个街区成为一道风景,呈现出新气象。

杜岭街是金水区的南大门,位于郑州的中心位置,1974年,在辖区张砦南街挖出两件青铜方鼎,再次让郑州是商代都城论断有了直接佐证,直接促使郑州晋升为“八大古都”之一。数千年来,杜岭街见证了郑州的变迁发展,其周边也演绎出精彩故事。冯玉祥在此建平民村、彭公祠,豫剧‘须生泰斗’周海水在此创办太乙班,成为‘豫剧圣地’等等”。10月22日下午3点,郑州师范学院四年级的一个班在担任综合实践课的华老师带领下,沿着西里路上展示的杜岭街附近曾经辉煌的文化墙,与同学们重温了杜岭街曾经的辉煌。

“我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课,自从杜岭街改造完工后,我看着这个片区曾经的高光时刻,认为很有必要让同学们学习了解,增强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经常带领学生来此学习。如今,站在杜岭街和西里路交叉口可以看到文化墙上“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的介绍,杜岭街片区曾经的荣光已被用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把整个街道文化感提升了不少。西里路西段北侧展示近代摄影发展史,以电影胶片为象征,地面用装饰有青铜脚印的图案来象征历程,一步步描述摄影技术的变迁,这些中间穿插有一个电话亭和一个展示橱窗,在它们过度地带,设有两组青铜摄影雕塑,其中一组表现的是一位男士正在为自己的女伴做拍摄状,既形象生动,又感到无比亲近。

经过改造的街道,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信息,让来来往往的市民和行人有了直观的感受,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自豪感,也陶冶了情操。位于管城区委东侧200米左右,整条街道以花窗、女墙、月门、砖雕、塑像、景观小品为表现手法,幽静,清新,充满古韵,置身其中,人不由自主地在现实与过往中来回切换,在漫步中似乎完成了穿越!一路走来,从明清到现在,数百年的历史仿佛一瞬间,是那么远,可又是那么近。

位于郑州市管城区陇海路南,紫荆山路西,是一条不长小街道。路边栽种了各种绿植,其间还有雕塑、亭台映衬,步道、文化墙一应俱全,墙壁上橱窗里摆着各种艺术品,它们虽然无声,却又好像在表达着什么。海滩街位于金水区,北起黄河路南至岗杜北街,全长500多米,街道两旁是老式红砖民房建筑,楼房一般两三层。一层门面房多为商铺,整修后黄色的卷帘门搭配红墙,焕然一新,魔幻的街名加上五十年代遗留的民房建筑,成了郑州版“隐秘的角落”。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一条条老街道则是重要载体,虽然它们不宽也不长,但当它们全面复苏时,你我一样能感觉到曾经的过往,路过的人们步伐从此也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