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仿古门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柱状建筑,最初由木头制作而成,制作形制比较简单,当时是通常建于交通要道上,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路牌。这种材质的做的建筑物,经不起风雨的洗礼,保留的时间也比较短。自东汉起,村庄仿古门楼大多改用石头制成,而且多被建设在帝王显贵的陵墓前,作为墓道的装饰和标志,被称为“神道石柱”,村庄仿古门楼由基座、柱身、柱头三个部分组成,常常以成对的形式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的时候,其形制已经十分华丽了,不仅身上部增加了承露盘和云板等结构的出现,而且在纹饰方面更加精美。当坊门简朴的立柱被这种雕刻华丽、形制威武的村庄仿古门楼取代后,就形成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村庄仿古门楼柱、横梁及门扇组成的一种新样式的门。
这种仿古门楼与坊门的结合物名为“乌头门”,因其柱端为防雨防腐涂以黑漆而得名。由于乌头门华贵、气势威严,大户人家纷纷将其用作府邸第一大门,唐宋时期甚至对乌头门的制度作出的明确规定。乌头门含有旌表们抵之意,因而逐渐成为上层阶级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