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爸爸是李H章的亲外孙,张妈妈嫁给他属于门当户对,但是旧式家庭的少爷抽大烟、纳小妾,她作为新派女性看不惯,于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小姑子一起出国了。去巴黎学油画,还跟徐悲鸿两口子一起合租过,之后就伦敦巴黎苏黎世,香港马来新加坡的走,钱花完就回趟上海卖古董,完了再走。离婚后去一个地方就撩上一个,还都是老外为主,在香港认识了英俊的英国军官,在印度麻疯病院工作,还能认识个医生男友,就连在浅水湾海滩上游个泳,也有不知名的洋男等候。

我还在当地刊物上看到过张妈妈在新加坡的资料,她往返过那里三回,日军侵占新加坡期间,为了避免被轰炸,当地灯火管制,不让夜里开灯,结果张妈妈无视禁令,还被抓去牢里待过。小男友爹妈悲痛欲绝的回了英国老家,张妈妈坐难民船逃到了印度,在那又谱写了一段恋情之后,从南洋启程到英国,投靠前男友爹妈,至于为何移民英国,理由是当地福利好。时间线到这里你会发现这是个洒脱摩登女郎的前半生,但问题是,她是有孩子的人,儿子3岁女儿4岁时说走就走,坐上轮船头也不回。

但是吧,她的经济状况时好时坏,女儿的补习费是不变的,于是每次给钱之前都要发脾气,恶语相加,为了学业要忍受母亲的阴阳怪气,这让张爱玲十分痛苦。但问题是她生活在乱世,巴黎轰炸把她的一部分财产炸没了,中国的改朝换代,也让她的家产充了公,古董是她终身的依靠,但问题是盛世还行,乱世没门路根本卖不掉。流落南洋的时候,她带了108件御赐官窑瓷器和宫缎,想卖给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但他老人家不大识货,觉得卖相粗糙,出价太低未成交。就这样年过50,人老珠黄,那些男人们死的死散的散,钱财也没了,儿子不熟,女儿不亲,只身去了英国,租住在地下室,连洗澡的热水都要和别人分着来,已经相当落魄了。

晚年人家劝她去投靠女儿,她嘴上说不要,但后来还是放下矜持,发电报给女儿说“想再见你一面”,以她的骄傲心志,这已经属于真情流露了,只不过张大作家没去,只是寄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按说一个母亲临终前,想见孩子最后一面,应该属于是牵挂而非金钱,但黄女士的自我,让她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缺席,而母女相处时又为钱财互相伤害,最终关系淡漠疏离。但张本人看的很淡,她认为只是这张比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吧——哪怕自己已经这么厉害,到最后一刻,她还是认为自己是让母亲失望的女儿,既不是“清丽淑女”,也没有成材。嫁过官二,找过富二,流连在律师、外交官和商人中间。

如果做情感专家开班授课的话,报名学生估计能从这排到法国;再或者凭借徐悲鸿老友、牛逼女作家的野蛮老妈身份,写回忆录也能红过田福晋了。张作家、民国才女,老厉害了吧,金庸老人家评价她的小说“只有爱爱爱,钱钱钱”,她看重钱,是因为在这件事上受到过伤害,她写爱是因为缺爱。母亲生了女儿不养,到了女儿这里,索性连生都不生,母亲一生追爱,女儿一生写爱,最后她俩都没得到,一个在英国,一个在美国,隔着个大西洋,彼此孤绝走完一生。近期我将在“大富的读书会”群密集更新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文章,欢迎来点播主题,也欢迎您加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群非免费,299元永久看文,想入的可以扫码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