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垛文化418卡诺瓦的雕塑作品从古典神话作品中汲取灵感,体现出的完美平滑的曲线和有趣的细节表现,使得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展现出其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代表雕塑家的艺术风采。卡诺瓦是天才,在他20岁之前便以精湛的技巧征服了威尼斯的艺术鉴赏家。艺术创作在不同的艺术时代,有着不同的诠释,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诞生了一种三者皆可满足的艺术形式:当毕加索留意到自己的好朋友斯特拉文斯基提出了音乐的新古典主义时。

随着罗马庞贝遗址的发掘和考古学的兴起,艺术家们开始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从经典中汲取灵感,与此同时,拒绝巴洛克热情繁琐和洛可可矫揉造作的创作形式,提倡回归自然的艺术形式。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则是雕塑界的开创性人物。1757年,安东尼奥卡诺瓦出生在威尼斯共和国的波萨尼奥市的石匠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被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卡诺瓦最初跟随祖父学习绘画。随着新古典主义运动的极盛与转趋假化。

可能是家族的遗传,卡诺瓦更喜欢学习制作雕塑模型,童年时便开始在祖父的工坊中做小助手,其初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1770年,卡诺瓦随从于雕塑家拖雷托,两年后,拖雷托去世,卡诺瓦跟随其侄子学习了一年,随后入学威尼斯公共高等艺术学院,才华横溢的卡诺瓦在学院中获得了很多奖项,1774年在当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间工坊。1775年,受参议员乔瓦尼法利尔所托,卡诺瓦为其别墅制作欧律狄刻和俄耳甫斯的雕像,直至两年后完成。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推崇新古典主义。

带有晚期洛可可风格的雕塑,使得卡诺瓦开始在艺术界声名鹊起,开启了卡诺瓦从经典中汲取灵感,并演化为自己风格的艺术之路。从经典中汲取灵感而爆发的新古典主义1780年12月28日,卡诺瓦前往当时的艺术圣地——罗马,在那里,他游览赫库兰尼姆和庞贝古城,学习和临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触摸感知文艺复兴时期的遗迹,并融会贯通,加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在由威尼斯一次艺术比赛中,卡诺瓦凭借雕塑作品《阿波罗为自己加冕》:这一源自传说中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却带有属于世俗间人类感情烟火气的作品风格,开创了新古典主义雕塑作品的先河。他们不像新古典主义画家热衷于线条和塑形。

随后的1781年,卡诺瓦更是接连创作了雕像《忒修斯》和《弥诺陶洛斯》等系列经典作品,一举奠定了其在艺术界的声誉。1783年至1785年间,卡诺瓦为圣蒂多迪奇阿波斯托利教堂安排,设计了一座纪念碑。1787年和1792年,他分别制作了献给教皇克莱门特十四世和纪念克莱门特十三世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两座纪念碑,前者使得卡诺瓦获得了教皇的亲睐,后者则标志着其开始将巴洛克风格作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协调。在之后的《忏悔的抹大拉》、《丘比特和普赛克》、《赫拉克利斯和利卡斯》一系列作品中,逐渐形成了独属于卡诺瓦自己的创作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圣安妮的建筑造型上留下了痕迹——它的山形墙是由科林斯式立柱支撑的。

到1800年,卡诺瓦已经成为享誉欧洲的著名雕塑家,为拿破仑与其妹妹所创作的两幅裸体雕像《和平缔造者:拿破仑》和《波莉娜博尔盖泽夫人》以希腊文化为依托,将当时最高统治者和身份尊贵的夫人塑造成为理想化的人物。流畅线条,曼妙曲线、优美造型以及精细的细节都使其成为永垂不朽的雕塑作品典范,如今,这两座雕像成为了波拿巴家族崛起的标志之一。这座博物馆的新古典主义特色体现在它那笔直宏伟的多洛克立柱、对称的两翼。

1802年,卡诺瓦被任命为“教宗国家文物和美术监察长”,接替以前由拉斐尔担任的职务。1808年,卡诺瓦成为荷兰皇家学院的会员之一,次年,安东尼奥被任命为教皇的全权公使,负责追回被带走的艺术品以及艺术品保护等相关任务,并在之后创作了著名雕像作品《美惠三女神》。1822年5月,他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回到罗马后有所缓和,在年底前回到了家乡威尼斯。1822年10月13日,伟大的雕塑家卡诺瓦于威尼斯去世,其兄弟萨托里卡诺瓦按其遗嘱,将遗体安葬在家乡的卡诺瓦神庙。早期在巴黎受到新古典主义标志级大师安格尔指导取得了罗马荣誉获得去罗马进修的资格。

心脏被藏放在他曾经为提香设计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新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家将那个时代的显赫人物,通过理想化面孔这种巧妙的手法,满足供应崇拜现代伟人之用,这种崇拜风潮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推崇的,也是分辨新古典主义时期艺术作品的重要线索。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一生从古典神话作品中汲取灵感,但十分看重推理逻辑和科学知识,雕塑作品体现出的完美平滑的曲线和有趣的细节表现,使得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展现出其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雕塑家的艺术风采。从巴洛克宫廷画家凡戴克、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浪漫主义大师戈雅与德拉克洛瓦。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之交的意大利雕塑家他,从古典神话作品中汲取灵感,并演化为自己风格的艺术;为拿破仑与其妹妹所创作的两座雕像成为了波拿巴家族崛起的标志之一;将那个时代的显赫人物通过理想化面孔以供应崇拜现代伟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