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孺子牛”,“拓荒牛”获得尊敬的原因是,拓荒很艰辛,拓荒付出很多,拓荒的任务很重。所以要成功拓荒,不仅需要任劳任怨,还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中国人素来勇于拓荒,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就是奔着拓荒去的。南美洲的古巴,东南亚的很多岛屿,像马来西亚的婆罗洲的原始山林,在19世纪中晚期就是一大批福建和广东的侨民去开发拓荒。多数拓荒者读书不多,还常常受到当地族群的排挤,却硬生生创下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
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搜寻“拓荒牛”,会发现很多关于“拓荒牛”的文章会于深圳产生联系。某种意义上,“拓荒牛”成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四十余年来书写的一个“”。因为四十年前第一代来到深圳参加特区建设的人们,是离我们距离最近、时间最近的一群“拓荒牛”。40年前,深圳的第一代创业者像极了“拓荒牛”,既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又敢想敢干,开拓创新,把当时贫穷的边陲农业县宝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性现代化城市。
来过深圳的人都知道,深圳市委大院外有一座“拓荒牛”的雕塑。在市委办公厅工作了四十年的唐桂生记得,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市领导就希望能在市委市政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在反复讨论以后,广州美院潘鹤教授制作的“孺子牛”雕塑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雕塑落成后,慕名前来参观和留影的人们络绎不绝,但由于“孺子牛”立在市委大院内,前来参观的人并不方便,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通过决定,将“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大门口的花坛上。
同时,办公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深圳老百姓再献出一块绿地。1999年2月6日,在一个简朴仪式过后,“孺子牛”正式迁至市委市政府大门口,成为深南大道上的一个新景观,许多市民纷纷赶来拍照留念。一些细心的市民还发现,原来在大院内的“孺子牛”牛头朝西,步出大院后则变成牛头朝东。比如,曾经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的就是老黄牛,那头老黄牛象挺开放的,还挺懂情调。在唐诗《牧童词》里,“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也不知道是牧童胆大,还是黄牛力大。
不过,我们看到更多的老黄牛,外表朴实无华,谦逊低调。在中国人心中,“老黄牛”历来被赋予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象征意义。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一个世纪,中国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民族危亡时浴血奋战,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攻坚克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正是我们始终如一发扬老黄牛般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深圳经济特区又有了新的身份“先行示范区”,这对深圳人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深圳发展的路很长,我们在牛年瞄准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这三个关键词,发挥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精神,我们的牛年一定会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