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和是一位儒雅内秀、低调务实、不随波逐流的画家。他不求名图利,静心于艺事探索,将全部精力皆放在了教书育人上。作为艺术成就斐然、获奖无数的著名画家和桃李满天下的美院教授,我们在网络上却很难搜寻到关于他的大幅宣传和推介,这在当代画坛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难能可贵的,令人由衷敬佩。谢伦和是一位内向而有情怀的人,他虽身居异地却时刻情系故乡,惦念家乡的发展。他曾在阔别家乡多年以后,以一幅《骏马奔腾图》来表达对家乡深深的祝福,祈愿家乡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这是一位游子内心对家乡最诚挚的祝福和怀念,也是一位功成名就之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位师者为人师表的表率。
他早年曾应邀赴美国托利多大学美术系作访问学者,受西方美术的影响,并对其有着深入的了解。归国后,他吸取西方文化之长,借鉴西方艺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扎实的技能技巧提高创作水平。谢伦和艺术修养全面,年少时曾画过漫画、创作过连环画,后来画过国画人物、水粉,素喜油画,多种画种的全面开弓奠定了其良好的速写能力和扎实的素描功底,从他后来的论著可看出,他对素描的发力之深,这对其中国画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他在中国画创作上的成绩有目共睹,有多幅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微烹》《广州起义》《洪涛中的军帽》《辛亥长沙起义》《屈子行吟图》《佝偻承蜩》《晚晴》,等等,皆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如此的辉煌,并未改变他一心为教的初心,反而淡然视之,收起奖杯投身到继续创作和教书育人之中。他是一个不慕名利,不追虚荣,只求学问,忠诚于艺术本质的纯粹的艺术家。每每看谢伦和的人物画,都会使我对其本人产生地域上的错觉。
很难想见,一位生长于江南湘地的七尺汉子,笔下的人物画作品表现出的不是南方气候环境那般的温润和秀气,却有北方大山大水般的浑厚与壮美。看他的人物画作品形神兼备,笔墨厚重,用笔粗犷,崇高之美溢于纸上。在一个个看似肃穆的人物形象背后,观者可以体会到他们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异样性格,可谓崇高与柔美的交融、思想与艺术的统一。崇敬大师,是有抱负的艺术家的一种情怀,把理想寄托于偶像,是有志者的一种动力。为此,谢伦和创作了他心目中的大师系列画像,以表达他内心对大师的崇敬之情。
纵观他笔下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蒋兆和等艺术大师形象,犹如雕塑般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们的形象被塑造的高大伟岸、静穆平和,表达了画家对先贤的景仰之情。而在这力量背后,呈现给观众的还有他们的人性与温度。在技法上,不再以传统绘画惯用的勾线手法和对前人笔墨样式的模仿为唯一途径,而是创造出一种雕塑般的笔墨形式语言,“浇铸”出如巨石耸立的崇高伟岸的形象。他将人物衣纹的表现和形体的转折概括而出,并以他称之为“乱石皴法”而为之。
通过块面结合、明暗对比,营造虚实相生之势,产生有如坚硬磐石、千沟万壑、枯藤老树之象,将历史和岁月的积淀汇聚于这千斤重的笔端。他将描绘的重心置于对人物面部和手的刻画上,使人物形象产生虚实对比,将画家功力愈老愈深的精神特质完美展露,也使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对艺术的执着通过面部表情和充满艺术生命力的双手得以彰显。从这些人物形象的动态和面部精神中,也可使观众联想到他们的生活、艺术思想及社会环境。这不禁让我想起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也正如著名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到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
他的山水画对传统融合兼并,进而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而形成自身面目,使作品既具古意又包含时代气象,漫溢出一种优雅恬淡的韵味和“在山泉水清”的清澈之境。他在传统图式的基础上将山石抽象化,利用点线面的组合赋予画面以强烈的现代意识,既不失山水本身的浑厚感,又增加了画面的温润。诸多艺术方向上的探索,使他成为具有宽阔视野的画家,他的艺术思想、艺术语言及其内心乃至生活,都借助画笔驰骋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作为教师和画家,谢伦和矢志不渝、不偏不倚地行走在为师与为画的道路上,桃李芬芳、匠心艺海。
我们期待一位更具学者气质的画家为我们带来更大惊喜!